10 月的泰国苏林府 ChongChom 永久边境检查站,不再是往日剑拔弩张的模样。
就在 29 日泰柬两国的军事指挥官齐聚于此,在地区边界委员会(RBC)会议上敲定了一项足以改变边境局势的决定 ,分三阶段撤出沿线所有重型武器
第一阶段行动已定于 11 月 1 日午夜启动,整个计划要持续到明年 1 月底,目标很明确:让 7 月武装冲突后紧绷的边境神经放松下来,让两国关系重新回到正常轨道。
在此之前,两国国防部长早已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边境总委员会(GBC)特别会议,明确要求制定一套协调一致的计划来缓解军事对峙、调整重型武器部署。
而这次 RBC 会议正是对那份决议的落地跟进。更受关注的是,上周末两国总理也在吉隆坡签署了联合声明,承诺共同推动双边关系走出紧张阴霾。
只是,从纸上的协议到边境的实际变化,中间要跨越的障碍并不少。毕竟重型武器的撤离涉及复杂的调度、核查与衔接,三个阶段的时间节点能否精准把控?
![]()
边境对峙的多维影响
泰柬边境的紧张局势,并非一时之困,其根源可追溯至上世纪 50 年代法国殖民时期划定的边界线。其中,柏威夏寺周边地区因历史归属问题,长期成为双方争议的焦点。
今年 7 月以来,该区域多次爆发激烈交火,冲突已造成至少 23 名军人死亡,数万边境居民被迫背井离乡,原本安宁的家园沦为危险地带。
这些流离失所的民众,只能暂居临时安置点,面临着物资短缺、生活不便等多重困境,归乡之日一度变得遥遥无期。
持续的冲突不仅让民众饱受苦难,更对两国经济造成了显著冲击。据亚洲开发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受边境局势影响,两国边境贸易额已同比下降 31%。
要知道,边境贸易是许多沿线城镇的经济支柱,贸易额的下滑直接导致大量商户经营困难,不少从业者面临失业风险。
![]()
更令人担忧的是,今年 4 月两国好不容易签署的涵盖劳务合作、互联互通等领域的七项合作文件。
也因局势紧张而面临落实困难,原本有望推动双方经济共同发展的利好政策,暂时失去了用武之地。
![]()
冲突的外溢效应还波及整个地区稳定。恰逢《东盟共同体愿景 2045》通过之际,作为东盟成员国的泰柬两国,其边境矛盾可能阻碍东盟凝聚力的建设。
这不仅会削弱东盟整体应对美国关税冲击等外部风险的能力,还可能对 RCEP 等区域合作的推进产生不利影响,让本就充满挑战的区域经济发展之路更添变数。
不过,在撤军进程启动后,局势出现了积极转变。两国军方同步开展 “边境民生通道” 建设,临时开放了 5 个边境口岸。
这一举措为滞留民众带来了希望,首批 1200 名居民已于 11 月 2 日顺利返程,踏上了久违的回家之路。
与此同时,柬埔寨红十字会与泰国公共卫生部也积极行动,在边境沿线设立了 8 个临时医疗点,每个医疗点都配备了充足的急救设备与防疫物资。
截至 11 月 5 日,这些医疗点已为 3000 余名民众提供了医疗服务,有效缓解了边境地区医疗资源紧张的问题,为民众的健康保驾护航。
![]()
三阶段撤军的核心设计
在多重压力与民生需求的推动下,泰柬双方终于达成共识,决定分三阶段从边境撤出重型武器。
这一撤军计划的时间安排十分明确,第一阶段于 11 月 1 日午夜正式启动,整个计划将持续至明年 1 月底结束。
其核心目标便是缓解边境军事紧张局势,推动两国关系重新走向正常化,这一决定的出台,让外界看到了双方解决争端的诚意,也为边境和平带来了曙光。
第一阶段撤军聚焦于 A 型武器,也就是多管火箭发射器。
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撤军有着严格的执行标准,明确要求将多管火箭发射器从前沿阵地转移至后方至少 20 公里的指定储备库。
为确保行动的透明与对等,双方还专门组建了联合观察员小组,对撤军过程进行非侵入式监督。
观察员们会实时跟进武器转移的每一个环节,避免出现违规操作,让这一阶段的撤军工作在公开、公正的环境下有序推进。
![]()
第二阶段撤军将如期开启,该阶段针对的是 B 型武器。
即所有类型的火炮,具体涵盖 155 毫米及以下口径的牵引式火炮与自行火炮,整个阶段将持续三周。由于火炮装备数量庞大、型号繁杂,执行难度相对较大。
为此,双方提前做好了充分准备,在撤军过程中,会细致完成火炮技术状态检查,确保每一门火炮都处于安全可控的状态。
同时,还会精心规划机动路线,避开人口密集区域与复杂地形,保障运输安全。
此外,交接文件的核对工作也丝毫不敢马虎,每一份文件都要反复确认,防止出现信息误差,确保火炮的转移与交接万无一失。
第三阶段撤军定于 12 月 13 日午夜启动,持续六周,主要涉及 C 型武器,也就是装甲车与坦克的重新定位。
![]()
这一阶段之所以周期最长,是因为装甲车与坦克这类重型装备的转移面临诸多挑战。坦
克的远程机动对道路承重有着极高要求,普通道路难以承受其重量,需要专门对路线进行勘察与加固。
同时,燃料补给也是一大难题,大量坦克的长途运输需要充足的燃料供应,必须提前规划好补给站点。
而且,坦克的运输还需大规模铁路运输支持,协调铁路资源、安排运输车次等工作都需要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撤军行动还被赋予了富有象征意义的代号,整体代号为 “和平阶梯”,三个阶段分别对应 “寂静风暴”“钢铁洪流”“堡垒移形” 的阶段代号。
这些代号不仅贴合各阶段武器的特点,更凸显了每一步行动的战略目标,让整个撤军计划更具系统性与规划性,也传递出双方对和平的渴望与追求。
![]()
内外协同与监督机制:撤军落地的多重保障
一份协议的生命力,在于能否稳步落地。泰柬双方深知这一道理,为此构建了 “内部跟进 + 外部监督” 的双重保障体系。
早在协议敲定之初,两国便约定于 11 月 15 日召开后续会议,核心议程直指撤军实效。
既要全面评估第一阶段多管火箭发射器的撤离情况,也要及时解决执行中可能出现的道路通行、装备交接等运营难题。
更要为后续火炮、装甲装备的转移提前规划,确保每个阶段衔接顺畅,不偏离时间表。
![]()
仅靠双边协商还不够,国际力量的参与为协议执行增添了 “公信力砝码”。
东盟与联合国联合组建了 “泰柬边境撤军监督办公室”,15 名经验丰富的军事观察员深入边境一线,不仅会实地核查装备撤离数量与位置,还将定期发布进度报告。
首份报告已于 11 月 16 日对外公布,明确第一阶段 95% 的多管火箭发射器已按要求后撤,用数据打消了外界对 “协议空转” 的疑虑。
技术手段的加入则让监督更趋精准。两国在边境关键点位安装了 24 小时监控摄像头,实时画面同步传输至双方指挥中心与国际监督办公室,从技术上杜绝装备 “暗地回流” 的可能。
首批 10 个摄像头于 11 月 8 日正式投入使用,覆盖了曾爆发冲突的柏威夏寺周边等重点区域,形成了 “人员巡查 + 科技监控” 的立体监督网络。
此外,外部推动力量也持续发力,东盟轮值主席国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始终居中协调,美国与中、日等国或提供经贸支持,或承诺监督协助,为撤军进程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
从军事撤军到关系重塑
撤军的意义,远不止于 “武器后撤”,更在于为两国关系重塑打开了新空间。
从地缘战略视角看,此次协议的达成,泰柬跳出了 “从冲突到停火再冲突” 的恶性循环,选择以外交对话化解边境分歧。
这不仅能大幅降低因误判引发擦枪走火的风险,更为两国重启贸易、投资、民间交流扫清了障碍。
世界银行已乐观预估,若停火持续,两国明年经济增长率有望回升 0.8 个百分点,曾下滑 31% 的边境贸易也将逐步回暖。
民间互信的重建,是关系长远发展的根基。在撤军推进的同时,两国同步启动 “边境文化交流周” 活动,每月在边境城镇举办民俗展览、语言培训等互动项目。
![]()
从高层签署联合声明定调,到军方细化执行方案,再到国际监督与民间参与形成合力,泰柬用实际行动证明。
即便存在历史积怨与现实分歧,通过多层次、多维度的协作,仍能找到共赢之路。
随着 12 月初下一轮边界划界谈判的临近,撤军协议的落地,也为两国彻底解决边境争议铺路,有望构建起更为稳定的争端管控长效机制,为东南亚地区的和平稳定贡献力量。
![]()
结语
泰柬边境的炮火声渐远,和平的曙光正透过曾经的对峙线。
从缓解军事紧张到重启经济合作,从构建监督机制到重建民间互信,这份撤军协议不仅终结了数月的边境僵局,更开创了两国以对话化解分歧的新范式。
它证明,冲突并非解决问题的选择,唯有兼顾彼此利益、依托多方协作,才能实现真正的持久和平。
这场 “从武器后撤到信任前移” 的转变,不仅为泰柬关系注入新活力,更为东南亚乃至全球的争端解决提供了宝贵启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