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一个总爱摆出“道德制高点”的德国政客,正式坐上了联合国大会主席的位置。
她叫安娜莱娜·贝尔伯克,出生于1980年,曾是德国最年轻的女外长,也是对中国态度最强硬的“80后”欧洲政客。
她的当选,不只是一次人事变动,而是一次赤裸裸的政治操盘。外界关心的不是她要做什么改革,而是她能不能代表全世界。
![]()
说到底这不是德国的胜利,是多边主义的又一次滑坡,一个对中国充满偏见的政客,坐上了一个原本该“中立”的位置,这说明了什么?
很多人可能对贝尔伯克这个名字不熟,但她在欧洲政坛的存在感几乎等于“喧嚣的正义感”,从竞选绿党主席,到成为德国外长,再到现在坐上联合国大会主席,她一直在讲一个故事,我们是道德的代表,我们要领导世界。
![]()
但问题是,她讲的这个故事,太偏了,先看她过去几年在德国外长的位置上都干了什么,2021年上台后,她最突出的外交标签就是“对华强硬”。
你没看错,她不是小心翼翼地搞平衡,而是直接把中国定义成“系统性对手”,她在2024年推动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税,理由是“保护欧洲产业”,但谁都知道,这场贸易战的背后,是政治施压。
她还力推排除华为,冠冕堂皇地打着“安全”的旗号,但你仔细看她从没拿出过什么可信的技术证据,她不是真的为数据安全操心,而是为了让欧洲跟着美国走,搞“去风险”,实则是“去中国”。
![]()
更有意思的是她还自称“多边主义的捍卫者”。可真正需要多边合作的时候,比如在中欧谈判桌上,她又表现出一副“我说了算”的样子。
2023年和2024年,她两次访华,嘴上说要合作,回国后马上就站上了批评中国的讲台,这种“两面外交”,是她一贯的风格。
再看她的专业水准,实在不敢恭维,在2023年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她冒出一句“360度转弯”的名言,意思本来是要转向,却说成了原地转圈。
![]()
她还多次在公开场合搞错人口数据和地理位置,被媒体讽刺为“地图不会用,地球不熟悉”的外长,这种水平哪怕在德国都被批为“纸上谈兵”,现在她却成了联合国大会主席,说她有“全球代表性”,谁信?
但最讽刺的是她的提名过程本身就不干净,2025年3月,德国突然撤掉了原定候选人施密德,一位有几十年外交经验的老牌官员,换上了贝尔伯克。
为什么?因为绿党在国内支持率下滑,需要一个国际舞台来保住声量,说白了这是德国政府在给自家政党找出路,完全不考虑联合国的机构中立性。
![]()
俄罗斯对她当选反应最激烈,除了质疑她的“中立性”,还翻出了她祖父曾是纳粹军官的历史,虽然这个指控有点情绪化,但也说明她的当选已经把联合国变成了地缘政治的战场。
很多人以为联合国大会主席只是一个象征性的位置,但其实不然,虽然她不能直接决定战争与和平,但她有议程设置权,有话语权,有能力影响全球舆论。
贝尔伯克在9月上任那天,手里拿着《联合国宪章》原件,嘴上喊着“携手共进”,听起来挺好听,但你看看她后面干的事,跟“共进”差得远。
![]()
她上任后,把议程的重点放在乌克兰危机、气候变化、性别平等等西方主打议题上,这些确实是重要问题,但问题在于她几乎没提发展中国家的核心关切。
比如非洲的债务减免、粮食危机、疫苗公平分配,这种选择性议题设置,正好暴露了她的立场偏向。
更值得警惕的是她在一次闭门会议上提到了“公平竞争”,并暗示要在联合国内推动全球贸易规则改革。
这句话听起来公正,其实完全是欧盟对中国搞贸易保护政策的翻版,这不是中立议程,这是把联合国当成了工具箱,拿来服务西方利益。
她还提出要“改革联合国”,听上去像是治理优化,实际上是想改变权力结构,让西方国家在话语权上更上一层楼。
比如她推动设立一个“全球民主事务特别代表”,说是为了“支持民主国家”,但你细看这份提案的合作国家,全是欧美盟友,这难道是改革?更像是另起炉灶。
![]()
她对不同地区的态度也明显“双标”,对乌克兰,她主张全力支持,德国援助已经超过80亿欧元,但对非洲,她却削减了气候资金,这样的立场,怎么看都不像一个能代表全球的“中立协调人”。
更现实的问题是联合国本身就已经不是一个真正“平衡”的平台了,五大常任理事国中有三个是西方国家,发展中国家在重大议题上常常边缘化,现在连大会主席都明确站队西方,那些本就弱势的国家,还剩下几分发声的空间?
![]()
贝尔伯克的当选最直接受到冲击的就是中国,她在德国外长任内的所有对华政策,几乎都带着“竞争”甚至“对抗”的思维,那么她坐上联大主席后,会怎么对待中国?答案不难猜。
她在闭门会议上已经提到要推动“全球公平贸易机制”,这在实际操作中,很可能演变成对中国技术、产能甚至发展模式的否定。
换句话说她准备在联合国舞台上,把中国塑造成“规则破坏者”,以此推动更多“针对性”的政策。
![]()
但问题是中国已经不是二十年前的中国。现在的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是140多个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是联合国维和行动的主要出资国之一,这些事实决定了,任何想绕过中国搞“新规则”的人,注定碰壁。
更重要的是中国在联合国的影响力也在逐步增强,从一带一路倡议,到全球发展倡议,再到中非合作论坛,中国正逐步建立起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多边合作机制,这些机制,才是真正“包容”的平台。
![]()
贝尔伯克代表不了发展中国家,更代表不了全球“非西方世界”,她上任之后,中国其实有两个选择,要么被动应对、保持沉默,要么主动出击,用行动打破她设定的叙事结构,从目前来看中国正在选择后者。
比如在最近的联合国大会上,中国代表团就明确指出,“全球治理不能由少数国家说了算。”这句话不是口号,是明确的立场表达。
![]()
中国的策略也不再是“防守型”,而是“建设型”,不光反对,还要提出替代方案。
这就意味着贝尔伯克想通过“话语权”来打压中国,结果可能适得其反,她越是试图把联合国变成“西方俱乐部”,中国就越容易团结更多非西方国家,反而加快了“去中心化”的多边进程。
贝尔伯克的当选是一次象征性的事件,更是一次制度性的警示,她不是一个简单的政客,而是西方价值输出的代言人。
她掌控联合国大会,不是为了全球共识,而是为了阵营对抗。说“联合国完蛋了”,不是情绪化,是现实焦虑。
![]()
这个机构还能不能代表世界多数?还能不能抵御政治操控?这才是真正的问题。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制度的韧性还在,发展中国家的集体觉醒也在。如果说贝尔伯克的上台是一场“试探”,那接下来的博弈,就是对这个世界是否还能公平发声的真正考验。
她代表不了世界,中国必须发声,其他国家更不能沉默。联合国的未来,决定权不能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