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方
麻黄(去节) 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 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
白话解读:
此条可概括为“外有寒邪闭表,内有寒饮停肺”的证候。通俗地说,就是病人不仅得了严重的风寒感冒,他本身还是一个“寒湿”或“水湿”体质,体内有多余的水液(寒饮)停聚在心下(胃脘)和肺部。
核心病机:表寒里饮
- 表不解(外寒):具有麻黄汤证的典型表现,即发热、怕冷、无汗、头身疼痛等。
- 心下有水气(里饮):体内素有寒饮,或被外寒引动,水饮上犯于肺,导致肺气无法正常宣降。
主要症状:
- 主干症状(必见):在感冒症状的基础上,出现咳嗽、喘息、干呕。咳喘时痰液通常呈白色、清稀、多泡沫。
- 或然症状(可能见到):由于水饮流动不居,可能侵犯不同部位,引发各种兼症:
- 或渴:水饮内停,津液不能正常上承于口,故口渴,但通常不想多喝水或喜喝热水。
- 或利:水饮下走肠间,导致腹泻。
- 或噎:水饮阻碍气道,感觉咽喉噎塞。(咽喉异物感可由水饮所致也,非常具有实际临床意义)
- 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水饮停留于下焦,导致小便不畅、小腹胀满。
治疗方法:小青龙汤
这个方子是“外散表寒,内化水饮”的经典组合。
- 麻、桂:发汗解表,驱散体表寒邪。
- 干姜、细辛、半夏:这是核心药组,性味辛热,能够温化寒饮,燥湿化痰,从根本上消除体内的水饮。
- 五味子:收敛肺气,防止麻、辛、姜过于温散而耗伤肺气,一散一收,相辅相成。
- 芍药、甘草:酸甘化阴,缓和筋脉,并能制约诸药的燥烈之性。
方后加减(临床灵活运用):
- 若口渴,去温燥的半夏,加天花粉(栝蒌根)生津止渴。
- 若腹泻,去发散力强的麻黄,加茯苓健脾利水以止泻。
- 若喘息明显,可加杏仁以增强降气平喘之力。
- (注:原文中加荛花等说法,后世医家多认为有误,临床常以茯苓等安全有效的药物替代。)
重要鉴别:
小青龙汤证
大青龙汤证
病机
表寒 + 里饮
(寒水)
表寒 + 里热
(寒包火)
关键里证
咳喘,痰白清稀
,口不渴或喜热饮
烦躁
,口渴喜冷饮
舌苔
舌苔白滑
舌苔可能薄黄
治疗
解表化饮
解表清里
总结:
小青龙汤是治疗“外寒内饮”所致咳喘的专方。只要抓住“外有风寒表实证(无汗恶寒)”和“内有寒饮咳喘证(痰白清稀)”这两大主证,无论是急性支气管炎、哮喘还是过敏性鼻炎,属此病机者,用之均有良效。它完美地体现了张仲景表里同治的治法思想。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