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前384年,也就是周安王十八年期。这一年最大的事件有两件,一件是齐国向魏国发动进攻,赵国出兵援救,在禀丘击败齐军,第二件就是秦魏爆发石门之战,而秦献公在石门之战的离奇操作,只为赎回落魄周天子。
秦献公嬴师隰,秦国第二十四位国君。
![]()
秦从非子以养马之功得周孝王赏识获封秦地到最终秦王政横扫六合,有几个极重要的节点,一是襄公立国。第二个重要的节点,穆公称霸。第三个重要的节点,孝公变法。第四个重要节点,昭襄王远交近攻,威服诸侯。第五个重要节点,秦始皇横扫六合,一统天下。
而秦献公就处于其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上启穆公下承孝公,所处位置十分重要。秦献公是秦灵公之子,灵公去世之后他的叔父夺得君位,也就是秦简公。年方十岁的秦献公为防不测逃亡魏国,开始了长达二十九年的流亡生涯。简公即位十六年去世,其子即位为秦惠公。惠公即位十三年去世,年仅两岁的儿子出子即位。因此太后临朝,期间大肆任用外戚和宦官,与公室矛盾严重。此时,志在天下的魏武侯魏斯决定出兵,帮助在自己境内流亡二十九年之久的公子师隰归国夺取原本应属于他的秦国君位。当然,魏武侯此举也是要与秦国结盟,为自己吞并赵韩两国打下基础。
![]()
师隰自然知道魏武侯用意之,因此第一时间并没有立即表态,这表明他十分隐忍,脑筋清楚,没有被君主之位冲昏头脑。他明白魏武侯支持自己归国是为了更好地控制秦国。他不愿平白无故蒙受大恩导致日后被逼无奈做出有损母国利益之事。再说自己海外流亡的近三十年,能否坐稳国君之位他也没有把握,再则这三十年魏文侯和武侯待他不薄,他也不想失信于人,最后就是贸然拒绝也怕招致杀身之祸。他考虑再三之后,礼貌谢绝了魏武侯的好意,感谢了多年的照顾,并表示不愿因自己而分散魏国的力量。于是他委婉谢绝了魏国的护送,决定独自归国。
为此,师隰派出了自己的谋士先入秦国,联系了公室大臣,并在民间散布自己要回国实行新政的消息,暗中争取秦军的将领。早年简公夺位之时,秦国人就多有同情他的实力派。而且简公、惠公在位期间秦国不仅没有什么作为,反而国力日渐衰退,出子即位更加被母后乱政。可以说,秦国上下此时迫切的希望出现一位有作为的君主带领国家走出困境,重现穆公当年的霸业。于是,天时地利人和之下,师隰决定正式动身回国夺位。与魏武侯辞别之时,与武侯立下了一个不卑不亢的盟誓:“在魏武侯在世之时秦国不与魏国为敌”。
![]()
可以说,在他归国夺位这一事上,师隰没有因为自己的利益出卖国家利益,而是通过自己力量夺回属于自己的国君之位,可见师隰行事之稳健。回国夺位之后被称为秦献公,献公登基当年就下令废除了在秦国实行三百多年的活人殉葬制度,第二年又从雍城迁都栎阳,不仅向国人表明了要重新夺回河西之地的决心,也摆脱了旧都势力,为日后的改革埋下了伏笔。
当时战国七雄里,魏国无疑是第一强国,是那个时代的发展榜样,秦献公流亡魏国将近三十年,这些年,他就像海绵吸水一样深入学习魏国成功经验,对于接下来怎样在秦国实施变法,他在魏国经验的基础上反复推敲,斟酌,也已经有了成熟腹案,刚回到秦国,开启了一场紧锣密鼓而又小心翼翼的变法行动,秦国的国力不断恢复。
![]()
公元前370年,魏武侯去世,在他去世前夕他没有下诏立太子,此时两个儿子公子䓨和公仲缓拥有的权力,地位,资源都差不多。两个儿子都觉得自己有机会继位,谁也不肯让步,很快魏国就爆发了内战。公仲缓一次次被击败,自然不可能认输。
公仲缓为了夺回魏王之位。他向赵国和韩国求援,赵韩两国面对公仲缓的求救,没有丝毫犹豫立即出兵,韩赵联军先是在浊泽把公子䓨打得大败,接着包围安邑,困死了公子䓨。原本战国第一强国突然间沦落到亡国边缘,让列国都大跌眼镜。可就在魏国亡国之际,赵国和韩国发生意见冲突,两国最后不欢而散,韩国军队连夜撤走,从此联军分裂,变成各自为战。公子䓨获得宝贵喘息之机,他重新征集军队,先是击败了韩军,接着又击败了赵军。公子䓨坐稳了魏君宝座,也就是魏惠王。
![]()
就在这个时候,秦献公觉得时机已到,意图夺回被魏国占据的河西战略要地。而其中石门之战,是秦献公指挥才能和情报相结合取得的一次奇袭胜利,秦献公继位以前曾经流亡在魏国很长一段时间,对魏军的情况基本上也了解不少,在魏武侯死后,秦国贵族势力纷纷要求秦国出战,把河西失地收复,秦献公见派出大夫胡苏带队与魏军在高安打了一仗,结果是胡苏被杀,秦军大败。秦献公这才认识到秦军的差距仍然很大,所以才着手组建了一支轻兵营。
秦献公组建的轻兵营,主要由公子渠梁负责,这支部队跟魏武卒的区别就是一个是重装备一个是轻装备,目的就是以秦军的轻便快捷战胜魏军的重装和迟缓。这支轻兵营后来慢慢发展成为秦军的主力部队秦锐士,与魏武卒、赵边骑和齐技击并称战国四大特种兵。
![]()
由于魏赵韩三家爆发战事,魏军主力被宠涓派到东边战场,因此根本没有把当时实力排名靠后的秦国放在眼里。秦献公恰恰利用了这个机会,于公元前364年,迅速派出秦国大军一路东进,深入到魏国腹地石门一带,在此情况下,魏国不得不派出特使与赵讲和,并请赵国派出大军到石门救援,赵王于是派出了一支轻骑兵前来救援。但秦军在公子虔的带领下已经攻破石门,并对魏军斩首六万有余,取得了石门大捷。当魏赵援军赶到石门时,秦军早就撤离了战场。
而魏国失败的一个原因就是内部出现分歧,魏武侯以后,魏国开始出现了派系的斗争。以公叔痤为代表的传统势力阻止吴起进一步改革,并把他排挤到了楚国,魏武卒随着吴起的离开,到了宠涓接任管理时,基本上所剩不多了。
![]()
而且此时魏国内部发生恶斗,以公子卬和宠涓为代表的主战派,极力想夺取朝中权势,与公叔痤暗中较劲。其它新兴势力都想把他拉下台,所以在公叔痤被秦军活捉后,公子卬落井下石把失败的责任全部推到他的头上,宠涓还企图带兵攻打秦国,准备把公叔痤就地正法。
从这点上看,他们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最后就是魏惠王胃口太大,妄图东西并蓄,战线拖得太长。秦军之所以能取得石门大捷,与魏军主力不在西部有关,由于魏国当时正在跟宋国交战,魏武卒主力也被宠涓带到了魏宋战场上。
![]()
“斩首六万”鲜见于前史,战果振奋了秦人,更震惊了天下,击碎了魏武卒的神话。而后更让列国震惊的是战后发生的一件事:周显王派遣使者前往秦国,赐予了秦献公黼黻之服。秦国的地位有了显著的提升。
这是秦国在战国时期东进中原打的一场大胜仗。此战,秦国对魏军展开斩首行动,共斩获魏军六万多人,向中原诸侯国显示了秦国意图中原的决心和勇气。
![]()
秦国石门在手、单点突破,秦获得了巨大的战略空间,献公末期、孝公时代在拉锯战中逐步攻取少梁、洛阴,一点点瓦解魏国的河西防御体系,彻底撕开了东进的封印。公元前362年,带着未能完全收复河西的遗憾,秦献公薨逝。临终前,他对太子嬴渠梁说:“魏国,秦之世仇。河西不复,寡人死不瞑目!”而秦孝公继位后颁布了求贤令,秦国迎来了那个改变国运的人——商鞅。
![]()
我是清水阿娇,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