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这部上古奇书,到底还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今天,我们将揭开一个惊人的发现——峨眉山在《山海经》中早有记载,而且它与神秘的昆仑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峨眉山(来自网络)
《大荒西经》中的神秘国度
《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西有王母三青鸟之山,有沃之国,沃民是处。沃之野,凤鸟之卵是食,甘露是饮,凡其所欲其味尽存。”
这段文字描述的是在西王母与三青鸟所在的三危山区域,有一个沃民之国,那里的沃之野,居民吃的是凤卵,喝的是甘露,可谓应有尽有。后来人们用“沃野”、“肥沃”等词形容丰饶富庶之地,正源于此。
![]()
西王母汉画像石(来自网络)
三大证据指向峨眉山
证据一:古音相通
“峨眉”的“峨”与“沃民”的“沃”,在四川方言中读音完全相同。“眉”在四川古语中读作“靡”,与“麋”、“微”、“民”古音一致。这种语音上的契合,绝非偶然。
![]()
▲“眉” 字书体演变学术图谱(来自网络)
证据二:古字相似
“峨”与“眉”的古字与西王母昆仑的图腾“蜀”字一样,都有醒目的“目”字头。这种字形上的相似性,暗示着它们可能源于同一文化系统。
![]()
▲蜀字演变图(来自网络)
证据三:地理位置完美吻合
核心地理圈的形成:我曾经推论过,西王母所在的三危山就是距离峨眉山不到40公里的大瓦山。大瓦山与峨眉山以及昆仑瓦屋山三座平顶山,呈现出等边登高的三角形地带,这种地理布局极为特殊。
![]()
▲峨眉山的核心地理圈
水文与文献的相互印证:宋代吴淑《柳赋》记载“沃民之国,汶水之傍静”,汶水即岷江,流经峨眉山,正在岷江流域。
《吕氏春秋》记载“流沙之西,丹山之南,有凤之丸,沃民所食”。这里提到的流沙,在昆仑瓦屋山附近仍有流沙河;而丹山正是峨眉山所在的丹棱区域。
![]()
峨眉山(来自网络)
历史事件的完美衔接:丹棱也是我推论过的尧帝故里所在地,这与《淮南子》记载“尧立孝慈仁爱,西教沃民”完全吻合。
![]()
《钦定四库全书》(来自网络)
历史文献的立体佐证
自古以来,一直有流传峨眉山在古昆仑山区域。
清代《峨嵋山志》明确描述:“峨眉者,山之领袖。山起脉自昆仑,度葱岭而来也。结为峨眉,而后分为五岳。故此山西望灵鹫,蜀且于此方为坤维,峨眉若地轴矣”。
晋代书圣王羲之在《与谢安书》中写道:“蜀中山水,如峨眉山,昆仑之伯仲也”。峨眉山与昆仑互为伯仲,这不正与旁边的瓦屋山作为昆仑的定位相契合吗?
![]()
昆仑山示意图(来自网络)
《魏书·释老志》则将峨眉山的前世通过正史表述得清清楚楚:“道家之原,出于老子……授轩辕于峨眉,教帝喾于牧德”。
总结:
重构古史图景
基于以上考证,我们可以得出四个清晰的结论:
第一,峨眉山文化源自道脉;
第二,峨眉就是《山海经》里的沃民,沃与民,就是现今峨眉、眉山区域;
第三,肥沃、沃野的出处来自峨眉所在的四川盆地;
第四,再次证明,古昆仑就是瓦屋山。
![]()
峨眉山(来自网络)
回看我之前的考证内容,你会发现所有的碎片拼图正在一步步完整呈现,所有推论完全可以相互立体交叉印证。历史的面纱正被一层层揭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与主流认知截然不同的古史图景。
朋友们,有时,相信你的相信,比跟随主流更需要智慧和勇气。
鸣谢@郑写意老师提供线索
【版权声明】
排版| 德之佑文化
图片| 翔子史前推理师
文字| 翔子史前推理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