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上流传的一段导弹试射视频引发广泛关注。视频中,导弹在高空划出异常轨迹,据俄媒报道,这正是中国在内蒙古进行的新型高超音速空对空导弹测试,射程惊人地达到1000公里,飞行速度可达9马赫(约每小时11115公里)。
![]()
这一数字让现有全球空空导弹瞬间过时。作为对比,中国现役最先进的霹雳-17超远程空空导弹射程约为500公里,而美国的AIM-260导弹射程仅约190公里。
这意味着中国在高超音速空对空武器领域可能已取得跨越式突破。
射程1000公里是什么概念?这相当于北京到上海的直线距离。当今世界现役射程最远的空空导弹,如中国的霹雳-17和俄罗斯的R-37M,射程均在300-500公里范围内。
就连美国紧急研发的AIM-260导弹,射程也仅接近300公里,远远达不到1000公里的惊人指标。
这意味着搭载这种导弹的战机可以在绝对安全区域发动攻击。举个例子,未来中国第六代战机搭载这款导弹,从中国大陆东部机场起飞,可以直接威胁关岛附近空域的敌方战略轰炸机,甚至能拦截预警机、加油机等高价值目标,彻底瘫痪敌方作战体系。
![]()
“这款导弹目标获取工作可能交给中国隐身或高空无人机完成”,著名国防分析家帕特里夏·马林斯指出,由于大多数战斗机雷达探测范围不足400公里,需要借助无人机等外部平台提供目标指示。
9马赫的飞行速度是另一个颠覆性因素。这意味着导弹每秒可飞行约3公里,从发射到命中100公里外目标仅需30秒左右,极大压缩敌方反应时间。
美国无论是B-21隐形轰炸机还是预警机等大型平台,都无法达到音速。即使是F-22,也只能加速到2马赫左右,根本无法逃脱9马赫的追击。
高超音速导弹在大气层内高速飞行时,面临严峻的气热效应挑战。当导弹以高超音速飞行时,气流剧烈压缩产生热能,导致表面温度急剧升高,对弹体材料强度和内部电子设备造成极大压力。
![]()
中国团队在《装备环境工程》上发表的研究论文揭示了解决方案:通过“电弧加热风洞”模拟极端环境,测试导弹在高温下的耐受能力。这种风洞可产生数千到数万摄氏度的热气流,持续运行一小时以上。
实现1000公里射程面临两大技术瓶颈:动力系统和制导系统。中国科研团队在这两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动力方面,传统固体火箭发动机一旦点火就会持续工作直至燃料耗尽。而新型导弹可能采用 “多脉冲动力系统” ,它在同一燃烧室内用阻燃隔热层将固体燃料分隔成几个小段,每段有独立点火系统,实现能量的精准控制。
也有分析认为,中国可能采用了“斜爆轰发动机”技术。该技术使用普通航空煤油为燃料,通过“自持爆轰波”实现化学能的高效转化,燃烧速度比传统超燃冲压发动机提升1000倍,燃烧室长度减少85%。
![]()
制导方面,超远距离射击需要跨越传统雷达探测限制。中国新型导弹可能采用“A射B导”模式,由无人机、预警机甚至低轨卫星提供目标指示。
低轨卫星在发现目标后,可在约100毫秒内将坐标传给导弹,实现近乎“发现即摧毁”的打击效率。
这款导弹的出现将重新定义空战规则,传统基于机动性的近距离格斗概念可能彻底改变。超远射程与超高速度的组合,将打破现有空战战术体系。
未来空战模式可能变为:隐身战斗机或无人机前出侦察,将目标信息通过高速数据链传输给后方平台,后者在极限距离发射高超音速导弹实施打击。整个交战过程可能在敌方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开始并结束。
![]()
这种变革不仅涉及战术层面,更将影响战略平衡。拥有超远程打击能力的一方,可在冲突初期就摧毁敌方关键空中节点(如预警机、加油机),迅速夺取制空权。
中国霹雳-15空空导弹总设计师樊会涛院士近期透露,中国已启动新一代导弹的关键技术攻关。 他指出,“战场上只有第一名没有第二名,我们必须领跑”。 这种不断突破的技术创新理念,正是中国空空导弹技术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关键。
未来空天领域,中国正在构建一张无形的威慑网络。霹雳-15总设计师樊会涛院士的表述意味深长:“导弹要像孙悟空一样,能变能打!” 这或许正是中国高超音速导弹发展的核心思维——让武器具备多样化的打击方式和不可预测的作战路径。
![]()
卫星、预警机、无人机与导弹实时组网,意味着每个空中单元不再是孤立的武器平台,而是庞大作战系统中的一个智能节点。 这种体系化作战能力,远比单纯的射程突破更具革命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