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对俄罗斯腹地发起大规模无人机袭击,近 200 架无人机覆盖莫斯科、图拉、布良斯克、斯摩棱斯克及别尔哥罗德,其中莫斯科以南 95 公里处的谢尔普霍夫油库遭重创。现场火球高过圣诞树,天亮仍冒黑烟,爆炸声此起彼伏,而俄方仅宣称 “击落 40 架”,视频中的火海彻底戳破其防空说辞。
![]()
这不是乌军首次袭击俄腹地,但却是距离克里姆林宫最近的一次 ——95 公里的距离,驾车 1 小时即可抵达,此前乌军最远仅触及卡罗加粮站,此次却直抵莫斯科外环,如同在普京 “卧室窗台” 留下 “到此一游” 的印记。
俄方紧急加码防御,在 A107 公路 50 公里范围内部署铠甲 - S1、S300、S400 防空系统,搭建十几座防空塔,试图打造 “金钟罩”。但现实是,无人机照飞、油库照炸,再多的防空设施也挡不住火势蔓延。所谓的 “纸面防御”,在实战中连一架低成本无人机都拦不住。
更打脸的是,俄方试图用 “太空垃圾” 解释火情,但视频中笔直的火光轨迹根本无法自圆其说。袭击还导致莫斯科机场临时关闭,图 - 95、图 - 22M3 战机被迫在空中盘旋,航线全面中断。两年前普京口中 “岁月静好” 的莫斯科,如今需靠宵禁、禁飞与防空塔才能勉强维持安稳,堪称讽刺。
乌军能实现此次袭击,核心靠三点:一是成本低,塑料壳搭配摩托发动机的无人机仅需几千美元,可大批量投放;二是路线精,低空贴树梢、沿河道飞行,精准钻雷达盲区;三是情报准,民用卫星图、本地志愿者与手机 GPS 结合,将俄油库、变电站等目标标注得如同 “外卖地址”。即便俄军拦截 90%,剩余 10% 仍能制造足够冲击,登上国际头条。
有人质疑乌军 “炸民用设施”,但需明确:过去两年,俄军导弹持续轰炸基辅、哈尔科夫、敖德萨的电站、水厂甚至幼儿园,导致乌民众冬天断暖、夏天断水。乌军此次行动,不过是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且根据国际法 “军事必要性” 原则,俄油库为前线坦克、战机提供能源,本身就是合法军事目标 —— 是普京先将全国能源体系绑上战车,才让油库成为袭击对象。
从战略层面看,这不仅是报复,更是精准心理战。普京的 “强人形象” 依赖国内宣传的 “稳定叙事”,而无人机逼近克里姆林宫、火光照进民众视野,会让俄民众质疑 “前线真实战况”,恐慌情绪如同 “二手烟” 迅速扩散。此前地铁里 “战争很远” 的玩笑,如今已变成民众默默囤水囤粮的现实,而恐惧正是最真实的 “民调”。
国际层面,西方媒体的头条会直接推动议员讨论 “是否向乌提供更长射程导弹”。逻辑很简单:乌军靠 “小摩托” 就能打到莫斯科,若获得 “金牛座” 等战术导弹,打击能力将大幅提升。这会拉低西方军援门槛,让德国、法国等犹豫派不得不加快行动 —— 现在不参与,未来功劳簿上便无自己的位置。乌克兰用一场 “低成本烟火秀”,成功撬动西方新一轮军援预期,性价比极高。
尽管俄方后续可能加码报复,比如轰炸基辅电网、加强前线进攻,甚至炒作 “战术核武”,但战争拼的是耐力与资源:乌军越打越 “开源”,无人机可自主拼装、成本低廉;俄军却越打越 “闭关”,导弹打一枚少一枚,石油出口受阻导致财政吃紧。莫斯科每一次爆炸,都可能引发卢布贬值、年轻人外流,长期来看,俄方的消耗远比乌军更甚。
更关键的是,乌军精准拿捏了俄方 “核威慑” 的本质 —— 核武器是普京的 “底裤”,而非 “外套”,他绝不会轻易 “脱下来” 暴露自己。因此乌军采取 “渐进式突破”,今天 95 公里、明天 90 公里,逐步让外界接受 “莫斯科遭袭是常态”,最终瓦解普京的 “强人滤镜”。
昨晚的火,烧的不只是油库,更是俄罗斯 “本土安全金身”。乌克兰用一堆拼装无人机证明:只要站在正义一边、玩转技术,就能让发动战争的人夜夜难眠。普京或许能在镜头前说 “一切尽在掌握”,但镜头外,他得先让消防队扑灭 95 公里外的火,再向民众解释 —— 为何 “特别军事行动” 烧到了自家门口。战争从不会偏袒点火者,终究会让其闻到自己点燃的烟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