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两滴硫酸的不同 “脾气”
把铜片分别丢进浓、稀硫酸的瞬间,奇妙的反差就发生了 —— 稀硫酸里的铜片纹丝不动,像块冷漠的石头;浓硫酸加热后却剧烈反应,铜片慢慢 “消失”,还冒出能让品红褪色的白雾。
同样是 H₂SO₄,为啥浓稀的 “攻击性” 差这么多?答案藏在它们的氧化性里 —— 这可不是简单的 “浓度高低” 问题,而是本质上的 “氧化主角” 大换班。
二、谁在主导氧化反应?
1. 稀硫酸:柔弱的 “氢离子前锋”
稀硫酸倒入水后会彻底 “分家”,变成自由的氢离子(H⁺)和硫酸根离子(SO₄²⁻)。这时候挑大梁的氧化剂是氢离子,但它的 “战斗力” 很弱:
只能欺负锌、铁这类活泼金属,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氢气(比如 Zn+H₂SO₄=ZnSO₄+H₂↑);
遇到铜、银等不活泼金属就束手无策,更别说氧化碳这样的非金属;
反应全程温和,常温就能进行,还原产物也只有氢气这一种。
关键原因藏在硫酸根的结构里:稀硫酸中的 SO₄²⁻是稳定的正四面体结构,硫元素被四个氧原子紧紧包裹,还带着负电荷,根本 “碰不到” 还原剂,自然没法发挥氧化性。
2. 浓硫酸:凶猛的 “+6 价硫主力”
浓硫酸里几乎全是完整的 H₂SO₄分子,这时候 **+6 价的硫元素 ** 才是真正的 “氧化剂大佬”:
加热时能硬刚铜片:Cu+2H₂SO₄(浓)=CuSO₄+SO₂↑+2H₂O,铜被氧化成蓝色铜离子,硫则被还原成 SO₂;
连非金属碳都不放过:C+2H₂SO₄(浓)△CO₂↑+2SO₂↑+2H₂O,木炭剧烈反应,生成的气体能让品红褪色、石灰水变浑浊;
对付铁、铝有 “特殊手段”:常温下会在金属表面形成致密氧化膜,阻止反应继续(这就是 “钝化”,所以能用铁桶装浓硫酸)。
遇到锌这类强还原剂,浓硫酸还能把硫元素还原成单质硫甚至硫化氢,完全不按 “常理” 出牌。
别信 “浓度决定论”:浓硫酸稀释后会变成稀硫酸,氧化性会 “断崖式下跌”。比如铜和浓硫酸反应到后期,硫酸变稀就会停止反应;
实验安全第一位:浓硫酸与铜、碳反应生成的 SO₂有毒,必须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尾气,绝对不能直接排放;
生活里的 “隐形区别”:蓄电池里的稀硫酸能和锌反应产电,而实验室的浓硫酸能脱水碳化纸张 —— 同样是硫酸,用途差太远全因氧化性不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