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臭氧层空洞可是和“世界末日”挂钩的话题——电视、报纸、课本天天说,搞得人人提心吊胆。如今这话题渐渐沉寂,难道是危言耸听?其实不然,臭氧层空洞确实存在过,只是被人类联手“修复”得差不多了。
![]()
一、捅破天空的“神级发明”
故事要从上世纪四十年代说起。发明家托马斯·米基利,凭借两项“极品发明”间接影响了全球生态,甚至被称作“史上最具破坏力的科学家”。
他的第一个争议发明是含铅汽油,第二个就是氟利昂。在氟利昂出现前,冰箱、空调的制冷剂是氨气和二氧化硫——前者有毒、易燃、易爆炸,后者剧毒且有强腐蚀性,家里装空调堪比放炸弹,一旦泄漏后果不堪设想。
而氟利昂简直是“完美替代品”:无毒不燃、无腐蚀性,化学性质极稳定,还易压缩、易挥发。不管是空调、冰箱,还是香水、发胶,都能放心使用。为了证明其安全性,米基利当众吸了一口氟利昂,缓缓吐出后还吹灭了蜡烛。这波操作让氟利昂直接“封神”,成为现代工业的“液体基建”,在全球广泛使用了几十年。
二、稳定的“隐患”:氟利昂在高空搞破坏
1973年,墨西哥化学家马里奥·莫利纳和他的导师,出于好奇研究起了氟利昂——这种性质稳定的物质,最终会去向何方?
通过计算,他们提出一个惊人假说:氟利昂会飘到几万米高空的平流层,被太阳紫外线分解,释放出自由氯原子。氯原子会抢走臭氧的氧原子,变成不稳定的氯氧自由基和氧分子;而氯氧自由基又会与氧原子反应,变回氯原子,继续破坏下一个臭氧分子,形成循环反应。
这篇论文一出,立刻遭到化工厂、家电厂的围攻谩骂,甚至有研究机构和媒体指责他们“造谣”——“氟利昂分子这么重,怎么可能飘到大气层?”
![]()
三、实测实锤:南极上空的巨大空洞
玩笑归玩笑,现实不会说谎。1985年,英国南极科考队用气象气球测量时发现,南极上空的臭氧含量比正常值低了整整七成!
这份报告发布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赶紧调取数据,结果大吃一惊:南极上空真的存在一个巨大的臭氧层空洞。之所以之前没发现,是因为空洞面积太大,卫星传回的臭氧浓度数据低到超出正常范围,被电脑当成仪器误差自动删除了。
直到英国科考队的论文发布,加上NASA恢复的异常数据,以及日本、欧洲的卫星数据相互印证,人类才真正意识到:天“漏”了!
臭氧层的作用至关重要,它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短波紫外线(UVC)和中波紫外线(UVB)——前者是致命紫外线,后者会导致皮肤癌、白内障,还会破坏植物叶绿素,影响光合作用,甚至穿透水体伤害浮游生物和藻类。换句话说,要是臭氧层消失,整个地球生态都将面临毁灭。
四、全球联手:史上最成功的国际协议
恐慌之下,之前被骂的科学家一夜之间成了“吹哨人”,并在1995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患皮肤癌的美国前总统里根等纷纷呼吁全球禁用氟利昂。
1987年,《蒙特利尔议定书》正式签署,这是人类历史上首个获得全世界普遍批准的条约,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称它为“迄今为止最成功的国际协议”。协议规定,发达国家需在1996年前基本停产生成臭氧层破坏物质,发展中国家享有更长缓冲期,且发达国家有义务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替代。
![]()
在多边基金的援助下,发展中国家逐步淘汰氟利昂类物质:中国在2007年提前两年半停止了氟利昂的生产和进口,印度也在2010年全面禁止其生产和消费。
五、曙光显现:臭氧层正在缓慢恢复
“治病如抽丝”,虽然人类从九十年代开始减排,但臭氧层真正启动恢复,要等到二十一世纪。
根据联合国每四年发布一次的评估报告,自2000年起,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总浓度稳步下降,臭氧层正以每十年1%-3%的速度缓慢恢复,预计到2066年左右,能恢复到1980年的水平。
情况持续好转,相关新闻报道自然变少,这也让很多人误以为“臭氧层空洞消失了”。但其实,这背后是科学家的坚守、政治家的担当,以及全人类的共同努力,才打赢了这场“地球保卫战”。
如果当初没有这份协议和全球协作,到本世纪中叶,地球表面的紫外线辐射强度可能翻倍,人类或许真的无法在阳光下正常生存。臭氧层空洞从不是阴谋论,它的好转,正是人类团结应对生态危机的最好证明。
欢迎观看老曾说公众号文章,今天我们就聊到这里,如您喜欢,请关注 公众号:#老曾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