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圆桌论坛环节
封面新闻记者 陈彦霏 摄影报道
10月31日,中华文化天府论坛平行论坛“对话:青铜时代考古遗址的保护管理”在成都举行。在“融合共生——考古遗址的价值阐释与可持续发展”圆桌对话环节,四位来自不同地区的专家结合一线实践,分享了考古遗址保护与活化的创新路径,强调了社区参与、数字技术、人才培养及可持续发展模式的重要性。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副馆长王方回顾了金沙遗址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挑战。她指出,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保护遗址,需要政府高度重视与快速响应。成都市政府在遗址发现后迅速组织专家论证规划,控制周边建筑高度,并通过多种方式,让遗址与城市生活深度融合。她强调,考古遗址需“打破博物馆边界”,通过跨界融合使文化遗产成为市民共享的空间。
湖北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管委会主任郑正盛聚焦于如何让“有说头、缺看头”的采矿遗址生动呈现。他介绍,遗址利用AI技术复原遗址,并通过戏剧形式讲好文物故事。在可持续发展方面,他提出“文化+产业”模式,以市场为导向植入文旅业态,吸引年轻群体,实现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院长万琳从人才角度阐述了遗址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她提到,自2015年起,盘龙城持续从全国高校引进考古、博物馆管理等专业人才,形成多学科团队。通过让专业人员参与考古工地实践、学术研究和公众教育,盘龙城构建了集研学、展览、讲座于一体的活力生态。她认为,专业化人才是破解遗址价值阐释难题、实现长效运营的核心支撑。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李凯结合四川实践,提出应以三星堆、金沙等成功案例为标杆,推动全省考古遗址整体提升。他指出,四川拥有众多潜力遗址,如蜀道、藏羌碉楼、巴蜀石窟等,未来需在申遗准备中统筹政策、考古、市场与社区关系,避免“孤立保护”。他呼吁以三星堆经验为参考,探索历史遗产与城市发展的协同路径,让更多遗址成为区域文化名片。
本次对话展现了考古遗址保护从“静态守护”向“动态共生”的转变。专家们一致认为,让文化遗产“活”起来,需融合科技赋能、人才战略、社区共建与创新业态,最终实现文明传承与当代发展的双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