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青吟咏妙处相资(散文)
作者/王百思
【作家/诗人风采】
![]()
★王百思,1951年生,西安市人,退休教师。酷好传统文化,闲赋在家常与诗文自娱,作品发表于《诗艺国际》等网络平台。
![]()
【作家/诗人作品】
丹青吟咏妙处相资(散文)
王百思
看到雷选民编辑的杜益茂老师创作的《灞柳诗画》,我想起了人们常说“诗情画意”一词。
诗情画意,是形容文字或者景色很优美,具有诗歌和图画一样的情致和意境,可见诗和画这两种艺术之间,原本就有某些天然的联系。苏轼在评说诗人兼画家王维的作品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虽然这是评论王维的山水诗和山水画,也能体味到一般的诗歌与图画相通相连的地方。因为诗歌需要形象思维,有情景交融的方法,这就和图画相通;图画讲究构图、线条和色彩的节奏和韵味,这又和诗歌相通了。
因此,在传统绘画实践中就形成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一幅画上往往题写诗歌,再加上钤印,诗、书、画、印成为一体。据说赵孟頫是诗书画印一体的提出者和实践者,他经常在自己的画上题写诗歌并钤印,开创了四位一体的新形式。自元代而明清,直到近现代,成为国画的传统。当然绘画上题写的内容,并非绝对只有诗歌一种形式,非诗歌的其他形式也常见。
放下书法和钤印这两种艺术不说,就题诗而言,其实在此之前,宋代就广泛存在绘画上题诗的艺术现象,形成了诗歌和绘画的结合。最为人们熟悉的如苏轼的《题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原画虽然失传,而题诗却流传至今,有人统计苏轼有一百五十多首题画诗。黄庭坚写过《题郑防画夹》五首,其二:“能作山川远势,白头惟有郭熙。欲写李成骤雨,惜无六幅鹅溪。”鹅溪,是指代鹅溪绢,可做绘画材料。
这样题写在绘画作品上的诗歌称作“题画诗”,可以是绘画者本人题写,也可以由他人题写。北宋的蔡绦在《西清诗话》中说:“丹青吟咏,妙处相资。” 不仅题画诗的书法可以丰富、平衡绘画的构图,更重要的是内容方面,题写者往往以题画诗来表达美术作品自身传达不了的内容;观赏者得到启发,通过想象来补充绘画难以直接表达的感情或思想。正如清代画家方薰所说的:“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题画诗通过抒情、议论、联想,使静态的画面在欣赏者的心目中化为动态的形象;以有限的画面表现出更丰富的、无限广阔的内容,用“画龙点睛”来形容,如果绘画是画龙,那么题诗可以说是点睛了吧!用以表达出思想深度、深化绘画作品的主题,拓展艺术境界。
题画诗可以借画言志。以画面形象为依托,相当于借景抒情,是借画面之景而非自然之景。抒情可以看作是意境的升华,如王冕的题《墨梅》:“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表达了不献媚于世俗、独善其身的高尚情操。如郑板桥的题《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表达了坚守高尚人格的处世态度。又如他的题《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表现了将百姓疾苦挂在心上的悲悯情怀。这就从绘画作品的形象之美,升华到画家的人格之美。
那些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人生坎坷的画家,也常借题画诗来抒发胸中的块垒。如唐伯虎题《秋风纨扇图》:“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借图中仕女的形象感叹自己的身世。徐渭更是在题《墨葡萄图》诗中悲叹自己年老力衰、壮志难酬、孤苦伶仃的凄凉之情:“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题画诗成为画家宣泄内心不平之气的一种形式。
题画诗还可以扩展画面内容,使欣赏者通过联想产生更丰富的审美体验。南宋诗人吴龙翰在《野趣有声画》中说:“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以诗凑成,意思是用题诗补充绘画难以表达的内容。譬如元代的郑思肖题《墨兰图》:“向来俯首问羲皇,汝是何人到此乡。未有画前开鼻孔,满天浮动古馨香。”绘画不能表达花的芳香,诗歌用联想将它扩展进来。图画里一枝花一竿竹,题诗就能扩展成千树万树千竿万竿。如乾隆皇帝题元代画家倪瓒《竹枝图》:“风里试披清奏籁,月中乍展宛飞龙。一梢已占琅玕性,千亩如看烟雨重。”
题画诗还可以用形象的议论,表达自己的美学见解,艺术地传达自己的美学主张。如赵孟頫题《秀石疏林图》:“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这是他从自己书法和绘画的实践中,总结而得出用笔的体会,强调“书画同源”,同苏轼的“书画一律”的观点相通。
清代画家李方膺认为,要自成一家,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风格,必须师法自然,以眼前存在的山水、树木、花卉、禽兽为临摹学习的对象,而不是仅仅学习前代的优秀画家。他题《梅花》就表达了这样的主张:“铁干铜皮碧玉枝,庭前老树是吾师。画家门户终须立,不学元章(王冕)与补之(杨无咎)。”
还可以用题画诗来评价画家或者作品。乾隆皇帝很喜爱当时画家唐岱的作品,他题唐岱的《千山落照图》有这样的诗句:“我爱唐生画,屡索意未已”“位置倪黄中,谁能别彼此”。把唐岱和倪瓒、黄公望相提并论。
还有一类广义的题画诗,是以绘画作品为歌咏对象,并没有题写在作品上。实际上这一类题画诗可能出现的更早,我们在唐诗中可以读到这一类诗。例如杜甫的《画鹰》:“㩳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写鹰隼的凶猛。李白的《求崔山人百丈崖瀑布图》:“龙潭中喷射,昼夜生风雷。”白居易的《画竹歌》:“萧画茎瘦节节辣”“萧画枝活叶叶动”。诗里的“萧”,是白居易的朋友萧悦,善绘画。白居易这首诗是一首古体诗,因为这样的题画诗不题写在作品上,所以篇幅就可以比较长。
过去人们在给友人赠送自己的照片时往往有题款,如果题写了诗歌,也可以称为题画诗,照片也可以看作是广义的图画。一九零三年,鲁迅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留学,有感于民族危机,率先剪掉辫子以明志,并照相留念。他将照片赠给好友许寿裳,在照片背面写了《自题小像》,发出了为民族献身的誓言:“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一九六一年二月,毛泽东看到机要员李原慧参加民兵训练的照片,她握抢而立英气勃勃。毛泽东很高兴,稍加思考,给李原慧写了一首绝句。这就是《为女民兵题照》:“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表现了新中国青年女性的精神面貌。还有一首很著名的题风景照的诗,就是《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是托物言志之作,借松树的形象以抒怀,寓意深刻,表达了在复杂的环境中乐观自信的情怀。
这种不题写在图画上的题画诗,也是报刊上常见的一种形式,和图画排在一起,为一个整体,新闻工作者的行话称作“诗配画”。杜益茂老师是一位老新闻工作者,对这种形式很熟悉。本书收录的诗歌是杜老师为朋友们的照片、绘画和书法作品的图片而创作的。
蓝田葛牌是一个具有数百年历史的古镇。一九三五年二月红二十五军在此建立了关中地区第一个革命根据地,建立了苏维埃政府。然而这里过去又是非常贫困的山区,杜老师作为记者,曾经在此深入采访,为群众脱贫而呼吁;多年之后又到原地采访,欣喜地看到村民脱贫致富的新面貌;退休之后又常和同学朋友来此避暑,和葛牌结下了特别的缘分。白维义先生的27幅摄影作品,从革命历史和脱贫致富两个方面表现了葛牌镇的人文景观和山村新貌。作者题《葛牌纪念馆》:“红军北上驻葛牌,星火燎原破雾开。地契焚时枷锁断,木楼犹记笑颜来。薪传赤帜九旬载,唤起工农百万才。今驾长风新时代,复兴路上锦程裁。”高度概括了葛牌的革命历史和脱贫成就。
董恩仲先生专注于花卉摄影,本书收录了59幅照片,几乎囊括了四季常见的花卉。照片里的花草或热烈、或文静、或富丽、或雅素,各具情态,令人目不暇给。作者的题诗也很精彩,如题《梨花》:“春风拂面梨花开,素蕊轻摇似雪来。粉淡幽香尘不染,一片清白见素怀。”写出了梨花高洁的品格。题《杏花》:“春来杏花簇簇新,万点胭脂映日匀。粉薄红轻藏笑靥,花中独占一段春。”以拟人手法表现了杏花青春美丽、生机勃勃的姿态。
周秦玉女士擅长国画,她的作品主要是山水画,其次是花鸟,还有人物。在本书中她的作品是最多的,共80幅,杜老师为她题诗自然就最多。她的山水画颇有古意,意境高远清净。题诗化静为动,增添了画面的情趣。如题《月下观梅》:“清风明月洒银辉,冰瀑垂悬峭壁巍。隐士抬头凝望久,共赏梅花盼春归。”题《江南春早》:“红树烧云到水边,一弯虹影卧溪烟。轻舟划破琉璃色,载得江南二月天。”题《深溪放筏》:“拳峰皴出松烟冷,放筏深溪云影斜。忽见丹枫燃碧涧,载将秋色下天涯。”通过想象,由深山而至天涯。
书中选录了司徒慧明先生的国画作品39幅,他的扇面、人物、静物作品充满了浓浓的怀旧情愫,仿佛将人们带回到遥远而熟悉的四五十年前的岁月。有几幅夜景非常精彩,如《月光》,近处几株大树,树下一条小溪连着远处的水面,几只白色的水禽,水岸远处树林隐隐约约。透过树梢,蔚蓝的天空一轮巨大的明月。画面开阔深远、静谧明亮。作者题诗:“冰轮皎皎挂中天,万里清辉泻大千。云外直枝擎玉魄,水禽摇影戏琼涟。”写水禽深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真味。又如《暮归》,以白灰浅黑色调为主。河边远近三两树木,离地一两竿处圆月初升。桥上一农夫戴草帽肩扛木犁牵牛而归,如剪影一般。桥洞透过月光,又映成一轮巨大的明月,与天边的月亮相映成趣。作者题诗:“倦鸟投林山敛眸,溪声咽石带云流。耕叟驱牛拖瘦影,一肩挑尽古今愁。”
马淑娥女士的9幅花鸟,有工笔有写意,都颇有情趣。如《葡园禽趣》,画面上部两爪葡萄累累欲坠,下部两只雏鸟引颈伸喙,上下相应生动活泼。作者题诗:“葡珠垂架蜜般甜,翠蔓攀云夏荫连。双禽引颈探篱畔,疑是瑶池落人间。”
苏宇民老师是杜老师的同事,又是好朋友。我依稀记得当年他白皙清瘦,风度儒雅,正当风华正茂之时,转瞬六十年了,如今他身体健康,神情矍铄。书中收录了8幅照片,记录了他丰富的晚年精神生活的点滴。其中一幅是《牛背梁行》,作者题诗:“终南秀色接云端,碧水丹崖画里看。拄栏临风浑入定,不是神仙胜神仙。”可谓形神兼备。
尤其令人倍感温馨的是所录的杜老师小孙女的20幅生活照,记录了她成长过程的片段。杜清扬小朋友聪明好学,多才多艺,为爷爷带来了无比的幸福和快乐。有一幅是和父亲采茶的照片,她头戴竹笠,着素底浅蓝碎花滚边大衫,一身采茶女打扮,十分有趣。爷爷题诗:“紫气青峰白霭长,笠沿低处碧芽香。素衣翻作茶山蝶,撷取春芳入篓筐。”天伦之乐,其乐融融。
书中还收录了朋友和学生书法作品的照片,虽然书艺参差不一,也各具特色,多有可圈可点之处,作者都热情地为之题诗。这些诗歌与绘画、照片、书法作品相得益彰,我们欣赏画,品味诗,一定会从中获得丰富的美的享受。
~~~~ 诗艺国际 ~~~~
文学殿堂,文友栖园
不忘诗心,砥砺前行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携手并肩,与时共进
欢迎长期赐稿,再现诗意生活
传统诗、词、曲、赋,现代诗歌
译诗,诗评,诗配画
文学理论
散文,随笔,杂文、小说
来稿请寄:153811241@qq.com
无限精彩,尽在【诗艺国际】平台!
长按&扫码即可关注
~关注,是一种支持;分享,是一种美德~

✾✾✾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
不忘诗心,砥砺前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