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近期,欧洲议会内部掀起了一场关于是否应全面切断俄罗斯官方媒体在其网络系统中访问权限的激烈讨论。
2
尽管早在2022年俄乌冲突全面升级后,欧盟便已对“今日俄罗斯”(RT)和“卫星通讯社”等俄媒实施了制裁措施,但令人意外的是,两年多来这些被列管媒体仍能在欧洲议会自身的IT基础设施中自由浏览。
3
这一现象引发了部分议员的强烈不满,认为此举严重削弱了欧盟对外宣称的信息安全立场,形同自我拆台。
![]()
4
在10月15日举行的政治团体领导人闭门会议上,右翼阵营中的欧洲保守派与改革主义联盟率先发起攻势。
5
他们的论点清晰而尖锐:既然欧盟官方已将上述媒体定性为“国家宣传工具”与“虚假信息传播中心”,为何还允许其内容在立法机构的核心网络环境中畅通无阻?
6
该提案由来自拉脱维亚的欧洲议会议员里哈尔兹·科尔斯主导推动,他提交了一份详细的限制名单,涵盖RT、卫星通讯社、VGTRK、ANO TV Novosti等多个俄罗斯国有或受控媒体实体。
![]()
媒体报道截图
7
![]()
媒体报道截图
8
科尔斯公开指出,此问题关乎“信息安全底线、机构行为统一性以及议会反制俄方认知作战公信力的根本所在”。
9
换言之,若一边高调谴责俄罗斯发动信息战,另一边却默许其宣传渠道在议会内部运行,这种言行不一的做法无疑损害了政策的严肃性和道德高度。
![]()
10
值得注意的是,拉脱维亚作为波罗的海国家之一,长期以来对俄罗斯保持高度戒备。该国国家视听媒体委员会甚至直接致函欧洲议会议长罗伯塔·梅索拉,敦促立即采取技术手段阻断相关网站访问。
11
从地缘格局来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与立陶宛始终是欧盟内对俄强硬路线的主要倡导者,此次主动出击并不出人意料。
12
然而,欧洲议会并非单一主权国家的延伸,而是由27个成员国代表组成的多元政治平台,各党团与国家之间利益交织,立场各异。
![]()
13
言论自由VS信息安全,欧洲议会陷入两难选择
14
倘若此事发生在某些威权体制下,或许早已通过行政命令迅速封禁。但欧洲议会自视为“民主典范”,任何涉及信息管控的决策都必须慎之又慎。
15
据会议纪要披露,多位主要党团负责人明确表达了忧虑,担心一旦开启以“国家安全”为由屏蔽特定媒体的先例,未来可能被滥用为打压异见声音的借口。
16
他们强调,在一个以法治与开放为基础的政治共同体中,如何在抵御虚假信息渗透的同时维护新闻自由的基本原则,是一道极其复杂的平衡题。
17
一旦被外界贴上“审查制度”的标签,不仅会削弱欧盟在全球人权议题上的道义权威,也可能引发成员国之间的信任裂痕。
![]()
18
事实上,类似争议早有前车之鉴。2023年3月,欧洲议会曾以“潜在数据泄露风险”为由,禁止工作人员在议会Wi-Fi及公务设备上使用TikTok应用程序。
19
当时官方解释称,担忧字节跳动可能受中国政府影响,从而获取敏感人员活动数据。这项决定在当时就激起广泛批评,许多人质疑其缺乏充分技术依据,更多反映的是地缘政治情绪而非客观评估。
20
如今若再进一步,将封锁范围从社交平台扩展至新闻门户网站,意味着监管边界再次前移,迈入更具争议性的领域。
![]()
21
一旦形成此类操作惯例,后续是否可能以“立场偏颇”或“不符合共同价值观”为由,屏蔽其他非西方主流媒体?例如某些中东媒体对巴以冲突的报道视角若与布鲁塞尔官方口径相左,是否会面临同样命运?
22
这种连锁反应的可能性令不少议员深感不安,担心最终滑向“选择性真相”的治理模式。
23
技术执行层面同样存在挑战。目前议长梅索拉已指示技术团队评估可行性,并调研欧盟委员会与欧盟理事会是否存在可参照的先例做法。
![]()
24
但从现实角度看,单纯的技术拦截效果有限。只要议员个人使用移动数据或虚拟私人网络(VPN),即可轻松绕过防火墙限制。
25
除非彻底禁止私人电子设备进入办公区域,否则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净网”。而那样极端的管控方式,显然与民主机构应有的开放氛围背道而驰。
26
此外,法律基础也存疑。虽然欧盟确实对部分俄媒实施了运营禁令,但这些制裁主要针对其在欧盟境内开展广播、发行和广告业务的权利,并未明文禁止个人通过互联网访问其在线内容。
![]()
27
因此,欧洲议会若单方面强化限制,实际上是在既有法规之外自行加码,其合法性与程序正当性面临拷问。
28
更深层来看,这场辩论折射出的是欧盟在长期信息对抗中的战略焦虑。
29
俄乌战争持续近三年,俄方通过多语种内容输出、社交媒体机器人矩阵与深度伪造技术,在欧洲社会持续投放叙事产品,试图瓦解民众对乌克兰的支持共识。
![]()
30
这些宣传策略不仅瞄准普通网民,也刻意放大欧洲内部在能源政策、移民议题和社会公平方面的分歧。
31
特别是在2023年至2024年间,多个欧盟国家举行关键选举期间,大量疑似源自俄罗斯背景的误导性内容在社交网络快速扩散,给执法与情报部门带来巨大压力。
32
在此背景下,欧洲议会考虑采取封网举措,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必须有所作为”的象征性回应,旨在向公众传递坚决捍卫信息主权的姿态。
33
尽管实际成效存疑,但在舆论压力下,决策者倾向于选择可见度高的行动方案。
![]()
34
科尔斯表示,“预计将在不久的将来提出具体实施方案”,议会新闻办公室亦确认,该议题将在接下来的数次高层会议中继续审议。
35
综合当前态势判断,短期内达成一致结论的可能性较低。支持方将持续强调“机构一致性”与“防范外部操纵”的紧迫性;反对方则会坚守“思想市场自由”与“民主透明”的核心价值。
36
最有可能的结果是一种折中安排:例如仅屏蔽RT与卫星通讯社的主站域名,而不干预第三方转载链接;或引入“风险提示机制”,用户访问相关网站时自动弹出警示框,注明“该来源已被欧盟认定为系统性虚假信息传播者”。
37
此类软性干预既能体现政策立场,又避免直接触碰言论自由红线,具备较高的政治可接受度。
38
不过归根结底,这场争论本身已揭示了一个深层次困境。
39
一个真正健康的民主体制,应当致力于提升公民的媒介素养与批判思维能力,使其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信息环境中自主甄别真伪,而非依赖制度性屏蔽来规避认知挑战。
40
如果连欧洲议会议员都被默认需要通过网络封锁加以“保护”,那么欧盟对其所推崇的“理性公民社会”理念,究竟还保有多少信心?
41
这或许是此次风波背后最值得深思的核心命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