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宣布将暂停实施于10月9日公布的相关出口管制等措施,暂停期限为一年,同时将推进具体实施方案的研究与细化工作。该举措对于诸多国家而言无疑是期盼已久的利好消息,其中对全球造船业的影响尤为显著。
从各国行业动态来看,特朗普此前一直致力于推动“让美国造船业再次伟大”的发展目标;韩国已从特朗普政府获得了核动力潜艇的建造技术及相关授权;10月30日,印度外交部发言人兰迪尔·贾伊斯瓦尔对外宣布,“印度企业已获得从中国进口稀土磁体的许可证”。印度总理莫迪则在500余家造船业及相关领域企业代表面前明确表示,“21世纪,印度海事部门正以强劲的速度与活力蓬勃发展”,并提出发展目标:将印度船舶在全球货运量中的占比从目前的1%提升至20%。
有望获得稀土,美韩印造船业信心大增?中国如何打好王牌?
稀土,被誉为“现代工业的维生素”,在船舶永磁推进系统、尾气净化催化剂、高强度合金等关键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作为全球稀土产业链的绝对主导者,不仅掌控着90%以上的精炼产能和核心分离提纯技术,更主导着全球稀土贸易的规则制定与节奏把控。从2025年4月针对性实施中重稀土管制,到10月中美会晤后精准暂停部分措施一年,每一步调整都展现出对全球产业脉搏的精准拿捏。
这一“保留核心管制+开放部分品类”的灵活策略,既回应了国际合作需求,又牢牢守住战略底线,正从原材料供应、技术研发迭代、全球市场竞争三个维度,深刻重塑美国、韩国、印度三大经济体的造船业发展轨迹,而中国始终是这场格局重构的核心变量。
![]()
原材料供应的“松绑”与隐忧,本质是中国战略裁量下的产业红利释放,这成为三国造船业面临的首要变量。美国造船业的痛点,恰恰凸显了中国在稀土产业链中的不可替代性:其80%的稀土进口依赖中国,重稀土进口更是100%受制于华,本土唯一的Mountain Pass稀土矿虽具备4万吨原矿产能,却因缺乏中国独有的重稀土分离技术,开采的矿石仍需千里迢迢运往中国精炼。
2025年4月中国首轮管制实施后,美国海军重稀土镝、铽库存仅能维持42天,伯克级驱逐舰所需钕铁硼价格两周内跳涨18%,造船企业陷入“有订单无原料”的困境。而中国暂停部分管制后,美国国防部立刻抓住这一中国释放的合作机遇,计划紧急补充战略储备,但中国保留4月基础管制的设定,让稀土价格始终稳定在合理区间,既避免美国过度囤积,又未让其成本压力根本缓解,尽显战略把控智慧。
![]()
韩国的依赖程度更甚,其50%-83%的稀土进口来自中国,其中船舶永磁电机所需的钐、镝等高性能材料,因中国在全球95%的产能垄断,进口占比超80%。中国管制期间,现代重工稀土库存仅够支撑45天,韩国政府被迫释放600吨战略储备,却仅能满足2.4艘大型LNG船的电机需求,稀土价格30%-50%的涨幅直接挤压了高端船型的利润空间。
而中国暂停部分管制后,韩国造船业获得喘息之机,但中国并未让其形成新的依赖。在审批出口时,中国通过动态调整配额引导韩国企业参与稀土回收技术合作,这直接加速了韩国釜山稀土回收工厂的建设进程。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坦言,与中国的稀土合作“既是保障也是约束”,中国在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倒逼其不得不推进多元化。
印度这个每年60%以上稀土及化合物依赖中国进口的国家,在2024-2025财年仅稀土磁体进口就达870吨,而本土龙头企业IREL的加工能力不足中国同类企业的5%。中国管制期间,印度造船业因稀土断供陷入停滞;而中国暂停部分管制政策公布次日,印度便宣布“本土企业已获得进口许可证”,莫迪政府顺势推出1630亿卢比的“国家关键矿产使命”,试图依托中国低价稀土构建成本优势。
但中国早已预判其投机性,在出口许可中明确附加“不得转售军工领域”等条款,同时通过产能调控保持稀土价格稳定,让印度所谓的“成本优势”始终处于中国可控范围。印度虽坐拥690万吨稀土储量,却因缺乏中国的环保技术和精炼工艺,短期内仍无法摆脱对中国供应的依赖。
原材料供应的波动,本质是中国通过资源杠杆倒逼全球技术升级,这直接推动三国形成“战略突围、效率优化、引进追赶”的差异化创新路径。美国将稀土自主上升至国家安全高度,五角大楼紧急拨付2.4亿美元启动“替代稀土供应链试点”,重点攻关超导电机、无稀土永磁材料等技术,但其研发方向始终绕不开中国已有的技术壁垒。中国早在2023年就实现超导电机小型化应用,铁氮磁体专利数量占全球62%。
美国通用原子公司研发的超导电机成本达传统产品3倍,而中国同类技术已通过规模化应用将成本降低40%。中国暂停部分管制带来的稳定供应,既为美国军工生产解困,又通过技术代差保持优势,让美国陷入“短期依赖与长期追赶”的困境。
韩国的研发策略更侧重“效率提升以适配中国供应链”,而非彻底替代。其政府将环保船舶研发投入提升40%,重点优化永磁电机设计以减少稀土用量,本质是应对中国稀土管制可能带来的供应波动。但中国在稀土应用技术上的领先让韩国难以超越,中国船舶重工已实现稀土单位消耗比韩国低10%,且在LNG船永磁推进系统中实现稀土材料循环利用,技术成熟度领先韩国1-2年。
韩国三星重工投资2.3亿美元建设的稀土回收工厂,其核心工艺仍需从中国企业引进技术授权,这意味着即便韩国实现回收产能,仍无法脱离中国技术体系。中国暂停管制期内,韩国通过与中国企业合作获得技术支持,进一步加深了双方产业链的绑定。
![]()
印度的研发则处于“引进追赶”阶段。其135亿卢比的激励计划明确向国外技术开放,IREL正与日韩企业洽谈稀土磁体生产合作,试图通过技术转移快速突破瓶颈。但造船业的技术短板难以短期弥补:印度“维克兰特号”航母历经17年建造仍存缺陷的案例,印证了其在工程管理、工艺精度等基础能力上的差距,即便获得稳定稀土供应,高端船型研发仍需长期积累。
供应链与技术的双重调整,最终折射为中国主导下的全球造船业格局重构。中国的主导地位在这一轮调整中进一步巩固:2024年全球74.1%的新船订单落入中国手中,这背后是“稀土开采-精炼-磁体制造-船舶总装”的全链条把控,中国不仅能为本土造船业提供稳定稀土供应,更能通过供应链调控影响竞争对手成本。
相比之下,美国陷入“民用萎缩、军工垄断”的两极分化,民用造船市场份额不足0.5%,其与韩国签署的1500亿美元技术合作协议,本质是试图借韩国技术绕过中国稀土壁垒,但中国通过稀土专利授权和出口管制,仍能间接影响其合作成效。中国船舶工业协会数据显示,全球前30强造船企业中17家来自中国,且在智能船舶、绿色船舶等新兴领域,中国通过稀土应用技术创新占据先发优势。
韩国的高端市场优势则遭遇“成本侵蚀”的挑战。尽管其仍垄断全球78%的LNG船市场,但稀土价格上涨直接导致单船成本增加8%-12%,2024年全球造船市场份额从23%微降至20%。为稳固地位,韩国采取“双向布局”策略:一方面深化与美国的军工合作,通过参与美国海军辅助舰艇建造换取技术与市场资源;另一方面向印度输出LNG船建造技术,以“技术换市场”的方式绑定印度订单,试图对冲中国与日本的竞争压力。
印度则试图以“稀土+低成本劳动力”为切口实现突围,莫迪高调提出将造船业全球份额从1%提升至20%的目标,但78.6亿美元扶持计划对重资产属性的造船业而言仅是“杯水车薪”。更关键的是,印度造船业的效率短板触目惊心,“维克兰特号”航母历经17年建造仍存在诸多缺陷,平均交付周期比中国船厂长50%以上,即便获得稳定稀土供应,也仅能在散货船等中低端领域缓慢渗透,难以撼动中韩的主导地位。
这一年的管制暂停期,本质是中国主导的全球造船业“战略校准窗口”。中国通过保留基础管制保持战略主动权,同时通过部分开放引导全球产业链向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对美国,中国以稳定供应换取其在造船技术合作上的让步;对韩国,中国以技术授权推动其参与稀土循环利用体系;对印度,中国以有条件出口倒逼其规范产业发展。
![]()
长远来看,中国正在构建“稀土资源管控+技术标准输出+产业链协同”的新体系:美国的超导技术、韩国的回收利用,本质是在适应中国主导的产业链规则;而中国则通过稀土高效应用、绿色开采等技术创新,持续巩固主导地位,推动全球造船业向“资源节约、技术协同”的方向转型。
这场产业震荡的核心,是中国从“稀土资源掌控者”向“全球产业链协调者”的角色升级。中国“暂停部分管制+保留核心管制”的组合策略,既展现了推动国际贸易合作的诚意,又通过专利壁垒、技术标准、产能调控等多重手段,牢牢把握产业链主导权。
对美韩印而言,一年窗口期是“适应中国规则”的调整期:美国需在依赖中国稀土与自主研发间找到平衡,韩国需接受与中国的技术协同,印度则需摒弃投机思维夯实产业基础。长远来看,全球造船业将形成“中国主导高端全产业链、韩国坚守细分技术高地、美国垄断军工领域、印度争夺中低端市场”的多极格局,而这一格局的维系,始终离不开中国在稀土资源与技术上的核心支撑。中国正在以稀土为纽带,推动全球造船业构建更高效、更安全的产业链生态,这正是中国作为全球产业领导者的责任与担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