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是有点出乎意料——藻类也会“迟到”的复杂。
短短几字。令人惊讶吗?
![]()
据现有基因组与化石资料综观全局,鞘毛藻纲的基因工具箱中早已包含与陆生植物相似的发育元件,这些元件涉及细胞分裂、分枝调控和植物激素相关通路;然而,化石记录显示真正成熟的盘状体形貌在约65百万年以前才开始出现——时间上存在明显的错位,这提示基因“有”与形态“成”之间并非同步。
仔细想想,这种时间的不一致令研究路径发生改变——不再仅仅问“有没有基因”,而要问“何时何地以及在何种条件下被启用”。
说白了,工具在那里,开关没打开罢了。
我觉得这像是等了好久的火花,终于被合适的材料碰到。
细细品味那段岁月,会发现环境的微妙变动像一阵无形的风,推着沉睡的基因网络缓慢转弯。
站在今天回头看,白垩纪末的大事件并非简单的终结,而像一道突然改道的河流,重塑着河床、光线与养分的供给;在这重塑之下,淡水藻类的生存棋盘被重新洗牌。
依我之见,表观遗传的修饰、转录因子网络的重组、以及应激反应与发育程序之间新颖的互作,三者可能共同扮演了那场“从沉睡到觉醒”的导演。
就像现在在实验室里观察到的那样,微小的调控改变就能引发截然不同的形态走向,真没想到自然会保留这么多潜能,直到某个关键时刻才以惊人的方式兑现。
![]()
确实,存在这样的情形:近缘物种看起来简单,未必代表祖先就简单;相比之下,复杂性可以反复出现或消失。
换个角度看,所谓“进步”的叙事未必适用——复杂性本身并不是演化的终点,而是众多适应策略中的一种。
个人认为,这提醒研究方法要更宽,样本要更广,化石与分子时钟需要并行验证。
——难道不是吗?
若只以现存形态判断往昔,那就是用放大镜看森林。
综上所述,演化的关键在于调控网络的配置而非单纯基因的出现;换句话说,基因存在只是条件之一,何时被调用、如何相互作用,以及外界条件如何牵动这些网络,才是决定表型创新的要紧因素。
琢磨琢磨,如果要进一步验证这一点,就需要更细致的表观遗传地图、更广泛的地理取样和更精确的古环境重建;我觉得跨学科合作应当成为常态,这样的研究才能把历史的碎片拼成完整的图像。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