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网)
转自:安徽网
当晨雾漫过黄山余脉,掠过丰乐河的粼粼波光,洒在郑村镇潭渡村的白墙黛瓦上时,国画大师黄宾虹故居的木门缓缓推开——如今,这里不再只是陈列着笔墨纸砚的“文化标本”,更成了游客体验徽派文化的“活态空间”。近日,在歙县乡村振兴工作交流活动中,潭渡村党总支第一书记的分享,揭开了这座“中国传统村落”的蜕变密码:以“宾虹文化”为魂,用实干作笔,让千年村落既留住乡愁,更焕发生机。
从“守着故居”到“点亮文化”,潭渡走出不一样的振兴路
“以前提起潭渡,大家只知道是黄宾虹的老家,守着好文化却没找到好出路。”驻村书记的一句话,道尽了村子曾经的困境。转机始于对“文化”的重新审视——不再把“宾虹故里”当标签,而是当成可生长、可赋能的“核心资产”,构建起“产业、文化、生态”交织共生的振兴图景。
走进村里的粉丝方便食品标准生产加工基地,机器轰鸣间飘着粉丝的清香。“别小看这粉丝,现在每一斤都带着‘潭渡手艺’的文化印记。”负责人笑着说。从过去农户分散加工,到如今统一标准生产,产品溢价超30%,更借着“宾虹文化”的名气走进城市商超,成了“能吃的文化伴手礼”。而黄宾虹故居的“转身”更令人惊喜:闲置多年的村小,经修缮后变成艺术研学中心,欢迎高校师生来此写生,企业团队来此开展文化体验,“国资+村企+院校”的合作模式,让去年村集体创收200余万元,真正让“躺着的文化”变成了“赚钱的活资产”。
文化的温度,更藏在村民的笑容里。大学生“三下乡”团队带来的国画课上,孩童握着毛笔,在宣纸上临摹花草;文创设计稿里,将宾虹先生的Q版形象印在白T恤,这些带着“潭渡印记”的产品,成了最好的“乡愁信物”。就连村里的墙面、路灯都透着文化味——治理后的墙面绘有宾虹画风的国画,徽派样式的路灯下是井井有条的歙美五小园,“以前觉得‘宜居’是城里人的事,现在咱村里啥都不缺!”
难题绕不开,但潭渡有“文化解法”
“振兴路上没有一帆风顺,关键是找对破解难题的‘潭渡办法’。”村子也面临业态慢、资金紧、人才少的困境,但他们的解法始终紧扣“文化”二字。
业态打造进展缓慢,不是缺土地,而是缺“灵魂”。“露营基地如果只是搭几顶帐篷,和其他地方有啥区别?”把“宾虹山水”搬进营地——在观景台设置写生点,在休息区布置国画体验桌,计划推出的“故居研学+露营体验+粉丝工坊参观”套票,就是要让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资金短缺的问题,不再只等政府补贴,而是主动对接文旅企业,推出“文化共建”方案,“企业可以参与文创开发、研学课程设计,我们开放文化资源,大家一起把‘蛋糕’做大。”
“年轻人不愿回村,不是不爱家乡,是怕没奔头。”为此,村里计划联系高校合作开设“潭渡研学项目”,欢迎文旅服务、电商运营人才来村“施展拳脚”;针对返乡青年,提供场地、资金支持,让每一份返乡的热忱都有落地的底气。
潭渡的答卷,是给所有传统村落的启示
“潭渡的变化,不止是一个村的事,更是想回答一个问题:传统村落该如何在时代浪潮中不迷失自己?”如今的潭渡,给出了答案:文化不是负担,而是最独特的竞争力;振兴不是照搬模式,而是要找到属于自己的“魂”。
夕阳西下时,丰乐河畔的研学中心仍热闹非凡,孩子们在老师带领下,用捡来的树叶拼贴出“宾虹风格”的山水画。这一幕,恰是潭渡振兴的生动写照——笔墨晕染间,是文化的传承;脚步丈量中,是实干的力量。“未来,我们想让更多人知道,潭渡不只是黄宾虹的故里,更是一个能让文化活起来、让村民富起来的地方。”第一书记说,也期待更多人关注传统村落,一起用文化为笔,用实干为墨,共同绘就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
(叶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