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简单聊下市场。
昨天分析了中美贸易协议的利好利空,给出的预测是科创黄金的短期利空,结果是立刻应验,没有任何意外的全中。
与之对应的则是中微盘涨了起来,这种主线不涨中微盘涨的模式直接给干回了四月份前的市场阶段,市场看上去没咋震荡,但赚钱效应不好。
再之后的,则是白酒板块的财报集体性衰弱。
五粮液净利润20.2亿,同比-66%,泸州老窖净利润31亿,同比-13%,茅台也好不到哪里去,散装价直接跌破了1600,销售也跟着暴跌。
之前有朋友也问过我白酒板块市盈率这么低,能不能买一些的事,我当时回复就是不能,因为市盈率(PE)的核心公式为:
市盈率(PE)= 股票当前价格(P)÷ 每股收益(EPS)。
股价跌了当然是好事,但如果股价跌了,每股收益也跟着低,那就不是好事了。
这里可以拿房子来理解,房价跌了当然租售比就会变好看一些,但这一切的前提是租金不变,而一旦租金也跟跌,租售比可能是更难看的。
就提到白酒销量下滑,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年轻人不爱喝”了。
但这一说法根本就站不住脚,因为白酒卖不动的核心原因,根本不是年轻人消费偏好的变化,而是作为白酒行业压舱石的to G业务,也就是政务及关联团体消费出现了明显萎缩。
因为高端白酒的本质,根本不是酒,而是随时能变现的代金券。
直白点讲,过去你收到的任何高端白酒,都可以在楼下烟酒行直接兑换成钱。
年轻人可能不爱白酒,但年轻人不会不爱钱。
所以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to G及衍生的团体消费,是白酒尤其是高端白酒的核心需求来源。
政务接待、国企商务宴请、事业单位节庆采购等场景,不仅对白酒的品牌、档次有明确要求,且采购量稳定直接撑起了白酒市场的半壁江山。
是,确实出了禁酒令,但禁酒令改变不了高端白酒“代金券”属性,15年那会儿也有禁酒令,当时也在严查公务接待用酒,却丝毫没挡住白酒行业创下历史新高。
背后的关键,则是那几年房地产行业的特殊利益逻辑:
当时围绕房地产项目审批的利益链条极其庞大,各类证件早批一天可能多赚几个亿,晚批一天就可能少赚几个亿。
为了推动审批尽快落地,房地产公司的公关部门采购茅台,根本不是按“件”算,而是按“卡车”拉。
当然虽有“禁酒令”的说法,但实际执行中总有各种办法绕开约束,从未真正阻断高端白酒作为“利益媒介”的流通场景。
这也是当时白酒行业能顶着禁酒令刷新新高的核心原因。
但现在情况则完全不同:
现在房地产市场早就大变样,房企大楼基本是人去楼空,裁员不是按“部门”裁,而是按比例清。过去专门对接关系、负责公关的房地产部门,现在没有审批业务要推进,自然部门也就不在了。
因为你再去想就好了。
房企当年买高端白酒送礼,本质是“为了赚钱而做的投入”,现在房子卖不动、企业自身都在亏钱,连生存都成问题,谁还会买高端白酒呢?
而且影响白酒销量的,还不只是房地产衰弱,而是围绕着基建项目退潮的衰弱,说穿了在过去你只要求人办事,吃喝宴请,都得拿高端白酒说事,但现在呢?
房地产作为大头,衰弱了。
政府项目工程,拖欠款项了。
各地基建项目,被高层严控上马了。
甚至就基础的政府服务,也被阳光政务取代了。
高端白酒作为利益媒介,直接失去了它的应用场景,单纯靠着消费,又能消费多少呢?
跟房地产一个道理,房地产本质是土地财政的承载,没有金融属性,单纯靠居住,又能卖出去多少呢?
所以我们再去看就好了,房地产和白酒板块,看上去是消费板块,实际则是to g板块。
这些板块的衰弱,本质不是年轻人消费习惯变了,而是过去由政府投资主导的基建板块周期过去了。
就像不是年轻人不愿意买房了,而是房地产上太多泡沫导致年轻人不愿意背上三十年房贷一样。
年轻人从来就没有爱喝白酒过,只是过去白酒上捆绑了职场服从性测试、还有to g业务的利益输送让年轻人不得不服从。
就像上世纪真正的社会治安好转是因为经济发展年轻人进厂打工,而不是扫黑除恶一样。
白酒行业的衰弱也不是因为禁酒令和年轻人消费习惯转变,而是to g基建周期的衰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