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茨茅斯港的码头曾见证英国皇家海军的全球霸权,如今这里迎来了一艘特殊的访客,北非强国阿尔及利亚海军C-28A型导弹护卫舰首制舰阿达费号。
据比利时《军队识别》网站报道,这艘由中国建造的战舰与英国海军举行了联合演练,这一幕不经意间勾勒出全球海军力量格局的微妙变迁。
![]()
中西混搭,好用才是硬道理
来自中国的工业品,静静地驶入了英国朴茨茅斯港。当地时间10月19日,这艘舷号920的战舰——“阿达费”号,成为了这个古老军港的新客人。
它的国籍是阿尔及利亚,但它的诞生地,却在中国上海的沪东中华造船厂。
![]()
这次到访,表面上看是与英国海军的一次联合演练,甚至可能与接收英制“野猫”反潜直升机有关。
但当这艘舰船的轮廓映照在昔日“日不落帝国”海军摇篮的水面上时,它所激起的涟漪,远远超出了外交礼节的范畴。
这艘C-28A型护卫舰,本身就是一份关于现代工业产品设计与市场定位的完美答卷。
![]()
并非中国海军序列中最顶尖的装备,可它的设计、性能乃至交付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精确地切中了特定客户的需求痛点,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什么叫做高超的“产品力”。
C-28A护卫舰的成功,首先源于一种极其务实的集成艺术。
![]()
它没有偏执地追求任何单一技术的极致,反而是像个聪明的项目经理,在全球供应链中挑选最合适、最成熟的部件,组装成一个性能均衡、成本可控且高度可靠的整体。
你看它的动力核心,是四台来自德国MTU公司的柴油发动机。这保证了澎湃的动力和全球通行的维护便利,使其最高航速能轻松飙到30节。
![]()
再看它的“眼睛”——主探测雷达,则选用了荷兰生产的SMART-SMK-2型,这是一款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成熟装备,性能稳定可靠。
但真正的“杀手锏”,比如火控雷达和作战指挥系统,则牢牢掌握在中国自己手中。这种“中西混搭”的思路,既确保了关键子系统的先进性与通用性,又保证了作战效能的核心部分完全自主可控,不会在关键时刻被人卡脖子。
![]()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艘舰艇是中国首次系统性地采用英国劳氏船级社的军用舰船规范进行建造。
这不仅仅是一次技术上的对标,更是一张打入国际高端市场的“信用证”。它向世界证明,中国制造的军舰,在质量标准上已经能与西方顶级规范并驾齐驱。
![]()
追根溯源,C-28A的设计也并非空中楼阁。它是在为巴基斯坦成功设计F-22P护卫舰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同时大量借鉴了中国海军自用的054系列护卫舰的船型优点,比如那个漂亮的大飞剪型舰艏和注重隐身性能的舰体设计。
这一切都说明,它的技术方案是经过反复实践检验的,成熟可靠。
![]()
不只卖船,更卖一套解决方案
如果说务实的设计是C-28A成功的内因,那么精准的市场卡位,则是中国军工在国际舞台上高歌猛进的外在表现。这背后,是一种从“卖产品”到“输出方案”的战略升级。
阿尔及利亚,这个北非大国,拥有可观的经济实力和强烈的军队现代化诉求,简直就是中国军工的理想客户。
2012年5月,当中船集团与阿方签下3艘C-28A的采购合同时,一场深度合作的大幕就此拉开。
![]()
首舰“阿达费”号于2014年8月下水,2015年11月便提前交付阿尔及利亚海军。这种效率和信誉,让阿方给出了“卓越”的高度评价。
随后,二号舰“法泰赫”号(921)和三号舰“埃扎杰尔”号(922)也在2016年相继服役,迅速构成了阿国海军的绝对主力。
![]()
让我们看看这件“产品”的性价比有多高。它以不到3000吨的标准排水量,却集成了火力强大的组合:一门76毫米主炮、八枚射程可达280公里的C-802A反舰导弹,以及一套8联装的FM-90N近程防空系统。
这样的火力配置,足以让它在广阔的地中海拥有对大中型舰艇的精确打击能力。
![]()
更深远的布局还在后面。中国军工并没有满足于单纯的装备销售。在后续的F-15A型护卫舰合作中,中国首次向非洲国家出口了中小型战舰的生产技术,帮助阿尔及利亚在本土建造后续的5艘同型舰。
这不仅仅是卖船,这是在帮助一个国家建立自己的造船工业基础,是真正意义上的“能力输出”。
![]()
这种从单一订单到深度捆绑的模式,牢牢地锁定了客户。
再加上中国方面正在为现役的C-28A提供技术升级服务,并以更先进、配备垂直发射系统的054A/P型护卫舰作为潜在的未来选项,一条可持续的、长期的商业合作路径已然清晰可见。
![]()
一面镜子,照出昔日霸主的窘迫
当“阿达费”号这件运转良好的“产品”在全球航行时,它无意中成了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一些传统海军强国在维持庞大舰队时所面临的系统性困境。这面镜子,尤其在朴茨茅斯港显得格外明亮。
就在这艘阿尔及利亚主力舰到访期间,发生了一件颇具戏剧性的事:庞大的英国皇家海军,竟然没有一艘护卫舰能够出海伴航。这并非笑话,而是冰冷的现实。
![]()
我们来做个简单的对比。英国海军现役的主力护卫舰,是舰龄普遍在二三十年之间的23型。
其装备的还是老旧的“鱼叉”反舰导弹和“海狼”防空导弹,无论在射程还是性能上,都已被C-28A上的C-802A和FM-90N远远甩在身后。新一代的26型和31型护卫舰,还遥遥无期。
![]()
这已经不是一艘船或一款武器的问题,而是整个体系的衰败。看看英国海军的现状:6艘先进的45型驱逐舰中,仅有2艘能随时执行任务。
8艘23型护卫舰中,也只有3艘维持战备。曾经的骄傲——“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近一半时间都在船厂维修。而它的姊妹舰“威尔士亲王”号,更是一度沦为“备件库”。
![]()
后勤保障的困境触目惊心,以至于要依赖拆解退役舰艇的零件来维护现役装备。有数据显示,35%的舰艇故障,修复时间超过90天。
这背后是整个工业体系的萎缩。更要命的是“人”的问题,新兵招募量下降了22%,舰队连足够的水兵都快凑不齐了。
![]()
所以,“阿达费”号的出现,与其说是炫耀武力,不如说是一个鲜明的对照。
它凸显了一个运转良好的中端工业产品,与一个维护不善、疲态尽显的高端军事体系之间的巨大反差。这种反差,比任何言语都更具冲击力。
![]()
结语
从上海到阿尔及尔,再到朴茨茅斯,“阿达费”号的航迹,本质上是中国军工产品力的一次全球路演。这艘护卫舰的设计,曾荣获中国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这代表了国家级的技术认可。
如今,它不仅仅是一艘船,更是中国军工战略转型的缩影——从单纯的“制造”迈向“智造”,从简单的“产品输出”升级为深度的“能力输出”。
![]()
它用事实证明,一件“恰到好处”的工业品,凭借其务实的设计、精准的市场定位和可靠的性能,完全可以在全球舞台上赢得尊重,甚至引发关于力量格局变迁的深刻反思。
中国舰船工业,正在用这样一件件扎实的产品,书写一个关于创新、合作与共赢的全球新叙事。而这个故事,才刚刚开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