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加坡在ST工程公司巴诺伊造船厂举行了本国史上最大战舰“胜利号”的下水仪式。这艘外形酷似科幻电影《太空堡垒卡拉狄加》中星际战舰的巨舰,不仅是新加坡海军的全新里程碑,更标志着全球海军装备正式迈入“AI+三栖无人机协同”的新时代。
新加坡国防部长陈振声亲自出席仪式,将这艘战舰定义为“拥有进化型‘大脑’的智能作战平台”。
“胜利号”是新加坡“多任务作战舰”项目的首舰,整个项目计划建造6艘同型舰,核心定位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水面、空中、水下三栖无人机的一体化控制。
从数据来看,这艘战舰全长150米,满载排水量达8000吨,远超新加坡海军此前装备的任何一艘水面作战舰艇,直接刷新了“新加坡最大战舰”的纪录——此前这一纪录由1990年代服役的“胜利级”导弹护卫舰保持,而后者的排水量仅为595吨,不足“胜利号”的十分之一。
在陈振声看来,“胜利号”的意义远不止“体型更大”。他在下水仪式上强调:“这不是一艘普通的战舰,而是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大脑’能持续进化的智能平台。”
这种“进化能力”体现在战舰的核心设计理念中:将传统护卫舰的作战功能,与“迷你母舰”的无人机搭载能力相结合,使得单艘战舰就能完成原本需要多艘有人舰艇协同才能实现的任务。比如在反潜作战中,“胜利号”可同时释放水下无人机探测潜艇、空中无人机侦察警戒、水面无人机巡逻拦截,所有数据通过AI系统实时整合分析,大幅提升任务效率。
![]()
这种超前的作战概念,让陈振声忍不住将其与科幻电影对比:“它的运作模式像极了科幻片里的场景——不是固定配备多少无人机,而是随着任务类型的变化,武器系统和作战能力也能同步进化。”
为了实现这种“灵活性”,“胜利号”采用了模块化设计:舰上预留了8个20英尺标准集装箱的任务空间,可根据需求快速换装武器模块、无人机补给模块或人道主义救援设备。这意味着它既能在战时执行防空、反舰、反潜等高强度作战任务,也能在灾后迅速切换为“救援模式”,搭载医疗设备、物资运输单元,为受灾地区提供支援。
此外,战舰的细节设计也围绕“无人机协同”展开:舰尾配备了专门的无人机收放系统,可快速调度水面或水下无人机;舰体侧面的起重机则能灵活搬运模块化设备,无需依赖港口设施即可完成补给或装备更换。
这种设计让“胜利号”的续航能力也得到大幅提升,最大航程可达7000海里,足以支撑其在东南亚乃至更广海域执行长期任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