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战争时期,我党虽然陆续组建过十来支野战军,但其中大多数或撤销、或合编,最终保留到全军大整编时的只剩下四支,即我们熟悉的西野(一野)、中野(二野)、华野(三野)、东野(四野)。
这四大野战军都是从尸山血海中锻造出来的主力,为革命胜利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然而他们也存在着各自的难处,大部分还真的不好解决。
任何一支部队的成长,都是通过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去实现的,四大野战军的军政首长尝试了各种方法去处理己部的短板。
最终西野(一野)、中野(二野)借助外力取得成功,华野(三野)始终难以改变不足之处,唯有东野(四野)解决得彻底!
![]()
一、西野难在兵力太少
西野所处的地理环境非常特殊,土地贫瘠、人口稀少,承载不起一支庞大的军队。所以土地革命时期红军才要西征、东征,所以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才要往外发展。
1947年3月,国民党胡宗南部20余万大军进攻陕北,为拖住这股敌人、减轻其他战区压力,中央将陕甘宁地区所有部队统一整编,成立了西北野战兵团。
此时还没叫野战军,那是因为确实不好意思叫,野战部队总共才4个旅,加上地方武装也就2万余人,只能是先以兵团建制来御敌。
到7月,西北野战兵团通过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三战三捷,稳定住局势的同时俘虏了不少国民党官兵,在此基础上,中央又从晋绥军区抽调了一个纵队过来,西北野战军这才得以正式成立。
![]()
只是呢,一共也就约4.5万人,还不及同时期的华野西/东兵团兵力多。
后来的两年时间里,虽然西野(一野)卯足力气发展出两个兵团、15万余人来,但也无法对敌形成碾压优势,光凭自身很难全歼胡宗南部,甚至因缺乏重武器在马家骑兵身上吃过大亏。
还是在1949年4月,中央下令让华北的十八兵团、十九兵团改隶第一野战军建制,才终于改变了西北战场敌多我少的状况。
十八兵团、十九兵团有约19万人,几乎可以说是让彭总一口气吃成了“胖子”,总算解决了兵力不足的难处。
![]()
二、中野难在恢复实力
其实解放战争之初,中野的前身晋冀鲁豫野战军实力非常强劲,一度发展到12个纵队,还接连取得上党、邯郸等战役的胜利,歼敌6万余。
当初苏中和中原根据地丧失、山东根据地六战五败、东北根据地被杜聿明赶到松花江以北、晋察冀根据地被傅作义多次击败、西北根据地被胡宗南压制...晋冀鲁豫却能打出连战连捷的成绩,可谓一枝独秀。
但是为将战火燃到国统区,刘邓毅然奉命千里跃进,成功吸引国民政府的注意力。
而此举让刘邓自身损失惨重,12万主力在大别山苦撑数月,到转出时只剩不到6万人。且为了快速行军,重武器、弹药物资等基本能丢就丢,严重伤了元气。
如果光靠自己,他们要恢复会相当困难,邓公在中央的电报中也明确提出了请求:希望抽调一批华野干部来补充中原局;组建中原军区;让陈毅同志来中原局工作。
![]()
组织随后都予以批准,毕竟全国一盘棋,刘邓先前为大局做出牺牲,眼下也是大局回报的时候了。
没过多久,陈毅率领4700多名华野干部前去支援刘邓;粟裕命令华野10纵护送晋冀鲁豫军区训练完毕的两万多新兵到前线,这些兵源被补充进刘邓大军的主力纵队中;
在鄂豫陕地区作战的陈赓谢富治兵团、跟随华野作战的晋冀鲁豫11纵迅速归建;1948年3月陈谢兵团联合华野陈唐兵团发起洛阳战役,完成任务后,华野将缴获物资、俘虏人手全部留了下来,这些也增添了刘邓的实力。
经过一系列内外助力,新的中野成立时兵力就达到了15万。从转出大别山到组建新中野,短短三个月由5万余人暴涨到15万人,刘邓总算可以继续作战了。
当然,若要说恢复到强大的战斗力,那还得是淮海战役之后。
![]()
三、华野难在依赖指挥
华野实际指挥员粟裕非常爱冒险,总是做出一些“虎口拔牙”的举动。比如孟良崮战役,在敌增援从四面赶来之际,硬是拼着歼灭了国民党王牌整编74师;还比如豫东战役,打开封、打曲寿年兵团、打黄百韬兵团,不断在包围与反包围之间切换...
久而久之,在他麾下的将领受到影响,也喜欢打冒险的歼灭战。但有个问题是,粟裕这种风格是从三年游击战争中磨砺出来的,那是无数生死考验锻炼出的洞察力、是将兵力运用到极致的高水平,这些由经历带来的能力,华野一众干部少有人具备。
所以来到真正的战场上,由粟裕用粟裕的风格来指挥,能打大胜仗,而别人用粟裕的风格来指挥,往往就不灵了。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抗美援朝战场的第九兵团,宋时轮作为华野(名将),在长津湖战役的部署上沿用了进行快速阻断、侧后迂回、分割包围这一套粟裕常用的组合拳,可惜各个环节都有所疏漏,最终没能全歼美军,自身还伤亡惨重。
![]()
四、东野难在成分复杂
东北地区可以说是解放战争的胜负手,为了能抢占此处,我党在日本投降后抽调大量精锐出关。后来在东北作战的都可以说是精兵强将,但正因为如此,要平衡各方并非易事。
当时出关的部队共有热辽地区的7个团、冀中军区的4个团、晋冀鲁豫军区的4纵21团、晋绥军区32团、陕甘宁教导旅的2个团、八路军120师359旅南下第二支队、新四军第3师、山东军区主力等等。
他们原先大多数没有配合作战、没有直接隶属、甚至语言不通、未曾谋面,如何把这么多人维系成一条心,是很重要且困难的事。
只有齐心的队伍,战斗力才会强。怎么做到平衡、尽可能让大家满意,也是个大学问。解放战争时期,东北的纵队司令员更换得最频繁,这背后很难说没有平衡山头的因素在。
![]()
好在东北的军政首长,101军事指挥出众,罗帅政工能力超然,两人相辅相成。通过打胜仗增强全体的凝聚力、向心力,再从思想上协调教育,东野(四野)上下就有了强烈的归属感。
另外,东野能解决队伍磨合的困难,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央的鼎力支持。在东北,101身兼东北局书记、野战军司令员、军区司令员、东北军政大学校长等要职。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党的组织纪律里也有“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原则,任再骄悍的骄兵悍将在101的几大职务面前也得服从命令。
东北上下都以一个人的命令为主,那各部之间也产生不了太多争议,所有人朝着一个目标前进,不用多久原先的“山头”因素就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大家都来自于一个新的“大山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