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8日,杨振宁在北京走完了他103年的人生旅程。世人记住了他在物理界的巅峰成就,可真正懂他的人知道,他这一生最深的牵挂,或许不在实验室,而在那些泛黄的照片里,一个穿着旗袍、笑容温婉的女人身上。
![]()
谁能想到,那位在普林斯顿小镇偶然走进一家中餐馆的女子,竟会是二十年前西南联大课堂上那个安静的女学生?那时杨振宁是研究生,被安排给低年级代课,杜致礼坐在台下,眉眼清秀,成绩拔尖。他讲课时偶尔扫过她,心里悄悄记住了这个姑娘。后来她一场病缺了课,杨振宁上门补习,两人面对面坐着,谁也不好意思抬头,话不多,气氛却微妙得让时间都慢了下来。
![]()
再见面已是异国他乡。杜致礼孤身赴美,父亲原计划同行,却因变故未能成行,不久后更在动荡中离世。她一个人扛着家变的压力,在美国咬牙撑了几年。那会儿她烫了波浪卷发,穿旗袍配珍珠项链,举手投足都是大家闺秀的风范。在普林斯顿的一顿饭,她和朋友走进中餐馆,抬眼看见个熟悉的面孔——杨振宁也正推门进来。两人愣了几秒,几乎同时笑了:“是你啊。”
![]()
熟络得就像从没分开过。他们聊起昆明的雨季,西南联大的土墙教室,还有当年那堂数学课。杨振宁不再是青涩学生,杜致礼也不是不谙世事的少女,他们都成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反而更懂得彼此的分量。没多久,他牵着她的手走进了婚姻登记处,婚礼简单得几乎没人知道,可那份克制的深情,却持续了半个多世纪。
![]()
婚后的家,是杨振宁能安心钻研物理的港湾。她把三个孩子照顾得妥帖,把每一分钱掰成两半花,从不抱怨生活清苦。上世纪五十年代,他拿下诺贝尔奖那天,她只是笑着递上一杯热茶,说:“我就知道你能行。”镜头里的她,站在自家花园里,旗袍花色淡雅,手扶着一株玫瑰,杨振宁站在旁边,手里攥着一朵刚摘的花,眼神根本不在花上,全落在她身上。
![]()
孩子们长大后,个个出类拔萃。大儿子搞计算机,二儿子钻化学,小女儿精通语言又投身医学。谁都说这是一门好基因,可只有她自己知道,是几十年的操劳换来的安稳。晚年她病了,肿瘤、化疗、帕金森轮番折磨,身体一点点垮掉。她走的时候,杨振宁握着她的手,一句话没说,只是默默掉了眼泪。
![]()
后来他和翁帆在一起,很多人骂,说晚节不保。可少有人知道,翁帆当年接待他们夫妇时,杜致礼就曾笑着对杨振宁说:“这孩子不错。”两人常通信,杜致礼走后,翁帆守在他身边,陪他散步、读书、看夕阳。有人等着看笑话,结果一等就是二十多年,等到最后,反倒看出了点心疼。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