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匈奴列传》载:“而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这条长城为赵武灵王于公元前300年前后拓地九原后修筑,东端起点在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大青山西麓,终点在乌拉特前旗乌兰布拉格沟口。长城多为土筑,少量土石混筑。沿线设烽燧,障城。因战国之赵国先在其南境筑有长城,故称此为战北长城。包头境内赵长城从土默特右旗美岱召镇北沿大青山南麓山脚下西行,至五当沟转入山中,由石拐区老爷庙山向北至后坝村转西行,沿石拐区、青山区、昆都昆区、九原区的大青山、乌拉特山南麓山脚下西行进入乌拉特前旗。包头境内全长120余公里。长城及其附属障城、烽火台一九八七年十二月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
上述文字出自包头境内战国赵北长城遗址的文物保护石碑碑文。从内容来看包括信息量大,其中提到了赵长城的附属军防御设施——障城、烽火台(烽燧),我之前曾寻访过包头境内的部分赵长城障城遗址,如边墙壕障城、昆都昆沟障城、后坝障城。而烽火台遗址相对于障城遗址来说,留存至今的很少,而被发现并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烽火台遗址,目前在包头境内仅有一座东达沟烽燧遗址。不过还有一座烽火台遗址相对来说保留的更为完整,它就是位于土右旗境内水涧沟门的战国赵北长城烽火台遗址。
![]()
![]()
![]()
土右旗境内战国赵北长城段修建于公元前300多年前,东起美岱召镇楼房沟村,西止沟门镇板申气村,总长36649米,现存长城墙体1046米,沿长城分布烽火台3座、障城一座,全部由土夯筑。该烽火台是战国赵北长城其中的一部分,主要是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信息,系古代重要军事防御设施,是为防止敌人入侵而建的,遇有敌情发生,则白天放烟,夜间点火,台台相连,传递消息。
水涧沟烽火台,算包头境内保留至今较为完整的一座烽火台遗址。由于它经历了千年的风雨侵蚀、战火洗礼、人为破坏,也早已失去了最初的样子。
![]()
![]()
这座烽火台为黄土夯造,在土层中还夹杂着大小不一碎石。其本身所发挥的用途的为“狼烟四起传敌情”,所以在当初修建烽火台时,古人除了考虑在长城沿线所分布的数量,其次就是质量,并且在修建过程中因不同的地段采取了就地取材的方式筑造,如夯土筑造和土石混筑。
![]()
![]()
![]()
![]()
![]()
![]()
这座烽火台遗保留较好、较为壮观,并且之前在相关为文物保护部门的管理下,修建了烽火台下边的砖石底座,突出了它的历史地位,但当我看到在烽火台中底部位置大小不一的土洞里,居然会有人们所丢弃的烟头等杂物时候,毫无一点文物保护意识。作为一座留存至今的古遗址,其仍然在遭受着破坏,所以希望在这座烽火台四周修建一道围护网,防止再次遭受无端的,看不见的破坏(后来得知烽火台周围安装了防护围栏)。
![]()
![]()
![]()
置身于此目睹古迹,我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历史上那段战火纷飞,狼烟四起的兵燹岁月。最后就用这首出自南宋诗人马之纯的《烽火台》当作此行的结尾:
此到西陵路五千,烽台列置若星连。
欲知万骑还千骑,只看三烟与两烟。
不用赤囊来塞下,可须羽檄报军前。
如何向日缘褒姒,无事蓬蓬火又燃。
(照片拍摄于2021年5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