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书虽然是最晚出现的书体,但是因为集书法美之大成,并且书写便利,所以一经出现便迅速得到广泛的接受和普及,取代隶书成为官方字体,时至今日已经成为使用最广泛的书体。
![]()
楷书备受书坛重视,一直被认为是书法的基础,写不好楷书就写不好其它书体,学习书法必从楷书入门。
![]()
这种观点曾经流传很广,让民众产生了楷书学习困难,写好楷书很荣耀的思想,甚至将楷书作为评价书法水平的唯一标准。
![]()
特别是当今“丑书”流行的时代,楷书更成为一些人挞伐“丑书”的依据,他们认为“丑书”大师们都写不好楷书,正因为写不好楷书才去胡乱创新,标新立异。
![]()
不过当今三位“丑书”大师王冬龄、曾翔和邵岩都是惯写楷书的书家,王冬龄先生的楷书浑厚、凝重,邵岩先生早年的小楷精致、典雅,曾翔先生的楷书率真、高古,三人的楷书呈现出三种不同的风格,独具特色。
![]()
曾翔先生的楷书与其余二位不同之处在于缺少了唐楷的印迹,毫无工整可言,摒弃了规范,颇具稚趣、天然。
![]()
从这种风格可以看出曾翔先生对书法艺术的思考。书法是从日常书写中发现、总结、展现文字艺术美的结果,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走着一条趋向精细化的道路。
![]()
这种趋势固化了人们对书法的认知,让书法逐渐规范化。规范固然有利于实用性书写,但是却有悖艺术发展规律。
![]()
当书法更为注重艺术性的时候,单一的发展方向必然形成一种约束,制约了书法的多元化拓展。摆脱这种约束首先就要颠覆这种精细化的倾向,还书法更为朴实纯真的面目。
![]()
曾翔先生的探索就是在做这样的努力。他不止一次的公开表达对王羲之一脉俊秀书风的厌恶,这种厌恶来源于对时风的嫌弃,也来源于对审美权威的挑战。
![]()
跟随时风只能碌碌无为,表达自我才是真正的艺术理想。曾翔先生为了自己的艺术理想不惜冒着毁誉的风险,大胆探索勇往直前,恰似“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气概。
![]()
如果将楷书作为衡量书法水平的照妖镜,那么曾翔先生的楷书探索就更具意义。
![]()
试问当今书坛一众楷书名家,如孟繁禧、卢中南等人都被认为是当今书坛楷书领域的翘楚。但是他们的楷书水平放到书法历史当中去对比又算几流呢?
![]()
在浩瀚的书法海洋中,他们的风格能立得住吗?他们的书法理念对于书法发展有多大的推动作用?他们拓展了楷书的发展空间了吗?后世会有人学习他们的楷书,研究他们的书法理念吗?
![]()
他们对楷书的最大贡献只是证明楷书没有在我们这个时代断代而已。没有发展也没有创新,所谓鲜明的个人特色也只是针对当今书坛而言,放到历史的长河中恐怕也就泯然众人矣。
![]()
如果都用这种理念来创作当今楷书,那么我们这个时代的楷书恐怕还比不上明清时期的馆阁风。
![]()
艺术不应该只局限于继承和复制,要有颠覆性的创新和发展。当今时代并不缺少书法的继承者,缺少的是如曾翔先生一样敢于挑战传统认知的开拓者。
![]()
你可以不喜欢曾翔先生的楷书,但是不可否认其具有独特、唯一的属性,这让曾翔先生有别于古今所有的书家,成为真实的自己,而非他人的附庸。
![]()
不可否认的是,在崇尚创新发展的今天,仍然有很多书法家以复刻古人为荣。崔寒柏先生质疑田小华学米难出,却遭对方讥讽回怼,甚至要与崔寒柏先生比拼临帖,可见一个学习者和探索者之间的认知差距有多大。
![]()
书法发展了几千年,如果仅仅依靠学习继承恐怕早已被时代淘汰,创新发展才是书法至今仍受民众青睐的原因。
![]()
继承固然重要,但是创新才是发展的唯一动力,没有发展生命必然停滞,书法的艺术空间并没有被古人挖掘完,绝不应该在当代步入消亡。
![]()
曾翔先生正在努力向人们证明书法艺术的发展空间是无限的,书法还有很多内容有待人们去探索,书法的未来是光明且生机勃勃的,并非暮年老妪。
![]()
在曾翔先生的笔下,我们看到的不是对传统楷书技法的简单复制,而是对书法本质的深度叩问。
![]()
这种探索建立在对书法史深刻理解的基础上——他清醒地认识到,唐代楷书的法度森严固然达到了实用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但同时也构筑了难以逾越的技术壁垒,使得后世书家大多只能望其项背而难以突破。
![]()
宋人尚意,实则是对唐法的一种超越尝试;明人求态,亦是在寻找突破的路径;而清代碑学的兴起,更是对帖学传统的有意识反拨。曾翔的探索,正是站在这些历史转折点上的继续前行。
![]()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很难看到唐楷中那种精心设计的笔画形态,也没有柳公权楷书中那种标志性的"骨节",更没有欧阳询楷书中那种严谨的"间架结构"。
![]()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看似随意实则经过深思熟虑的笔触——线条时而如屋漏痕般自然流淌,时而如折钗股般富有弹性;结构在失衡中求平衡,在散乱中见秩序。
![]()
这种处理方式,实则是对传统楷书审美范式的根本性质疑:为什么楷书一定要遵循"横平竖直"的法则?为什么笔画必须要有固定的顺序和走向?为什么结构必须保持绝对的均衡?
![]()
曾翔的探索让我们重新思考楷书的本质。从书法发展史来看,楷书之所以能够取代隶书成为通行字体,正是因为在保持文字辨识度的前提下,实现了书写的便捷化。
![]()
然而,当这种便捷化走向极致,便形成了新的束缚。曾翔的贡献在于,他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向我们展示了楷书发展的另一种可能性——在保持文字基本结构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释放书写者的个性与情感。
![]()
这种探索不可避免地会引发争议。在许多人看来,曾翔的楷书背离了传统,甚至可以说是"不会写字"的表现。
![]()
但如果我们回顾书法史就会发现,每一次书风变革都伴随着类似的争议。颜真卿突破二王体系时,必然也经历过不解的目光;傅山提出"宁拙毋巧,宁丑毋媚"时,肯定也面对过质疑的声音。艺术的发展从来都是在争议中前行的,而真正的创新者往往要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
![]()
值得注意的是,曾翔的探索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他的楷书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汉魏六朝碑刻的影子,尤其是那些处于隶楷演变阶段的民间书风。
![]()
与唐代楷书的精雕细琢相比,这些早期楷书往往显得稚拙天真,却蕴含着更为原始的生命力。曾翔的智慧在于,他并非简单模仿这些古代书风,而是从中汲取精神养分,转化为自己的艺术语言。
![]()
这种取法方式,实则是对书法传统更为深刻的理解——传统不是某个固定的模式,而是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每个时代都应该为其注入新的泉流。
![]()
在当代书坛,曾翔的探索具有特殊的启示意义。当下书法界存在两种极端倾向:一种是盲目崇古,以复制古人为能事;另一种是盲目创新,完全脱离书法本体。
![]()
曾翔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第三条道路:在深入理解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他的楷书虽然在外在形式上与传统楷书大相径庭,但其内在精神却与书法的本质一脉相承——那就是对"书写性"的坚持,对"气韵生动"的追求,对"心手双畅"境界的向往。
![]()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曾翔的探索只是众多可能性中的一种,绝非楷书发展的唯一方向。
![]()
艺术贵在多元,书法的生命力正体现在其表现形式的丰富性上。我们肯定曾翔的探索价值,并不意味着否定其他书家的创作路径。
![]()
无论是坚持传统的道路,还是勇于创新的尝试,只要是基于对书法的真诚理解和不懈追求,都值得尊重。
![]()
曾翔的楷书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向我们展示了一种超越技法层面、直指书法本真的艺术追求;他打破了楷书创作中的思维定势,开拓了楷书表现的新空间;
![]()
他以自己的探索证明,书法艺术在当代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具备创新的勇气和智慧。
![]()
在书法艺术面临诸多挑战的今天,曾翔的探索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前行的道路。或许他的作品一时难以被大众理解和接受,但时间终将证明其价值。正如艺术史反复告诉我们的:真正的创新往往始于争议,而伟大的艺术常常超越时代的审美局限。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