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动现场。
10月30日下午,“云朵悠游”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志愿服务活动走进重庆巴蜀中学,气候专家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主题为“气候变化及其应对”的精彩讲座,帮助同学们深入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本次活动由重庆市气象服务中心、重庆市气象学会、上游新闻帮帮频道以及巴蜀中学高中地理教研室共同主办。
2025年,重庆人有一半的时间都在过夏天
“今年,重庆的夏天从4月8日持续至10月12日,长达188天。也就是说,2025年有一半的时间,重庆人都是在夏天里度过。这也是中心城区自1951年有完整气象资料记录以来的最长夏天记录。”重庆市气候中心正高级工程师董新宁的开场介绍,迅速吸引了现场200多名学生的注意。
![]()
活动现场。
董新宁介绍,2022年,重庆有31个国家级气象站出现40℃以上极端高温,较2006年多2个;16个区县刷新历史极值,当年的北碚8月18日、19日达45℃,这是我国首次在吐鲁番以外地区测得45℃高温。
“什么是天气?什么又是气候?”课堂上,董新宁介绍,天气是指短时间(几分钟到几天)发生在大气中的现象,如雷雨、冰雹、台风、寒潮、大风以及阴晴、冷暖、干湿等;而气候则是长时期内(月、季、年、数年、数十年到数百年或更长)气象要素(如温度、降水、风、日照等)以及天气过程的统计状况,主要反映一个地区的冷、暖、干、湿等基本特征。“天气是气候的基础,气候是天气的概况。”
因我国气候类型多样,不仅地跨寒、温、热各种气候带,而且高山深谷、丘壑盆地使得往往不大的水平范围内,形成不同尺度的气候地带,正所谓“十里不同天”。
而重庆的气候特点可概括为:冬暖、春早、夏热、秋迟、雨多;虽光照资源贫乏,但有效性较高;阴湿气候特征明显;立体气候特征十分突出;气象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繁。
针对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董新宁从粮食安全、生态安全、水资源安全及人类健康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她特别提到,降水变化和冰雪消融改变了水文系统,影响水资源量和水质。
课堂上,董新宁还为同学们系统讲解了气候变化的成因、国际社会关注的“1.5℃目标”及其重要性,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与行动等。
![]()
活动现场。
课堂互动 看学子们出 “奇招”
“重庆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气温出现在何时何地?”“你有什么节能减排的小妙招?”“如果你是一名气象学家,最想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课堂上,董新宁与同学们进行了问答互动,同学们也踊跃发言,分享了自己的见解与建议。
课后,同学们纷纷表示,这堂气象科普课让自己拓展了很多课堂之外的气象与地理知识,“我更清楚地认识到,我们需要积极参加到保护环境的行动中。”“在这堂课里,我最关注的是气候变化的成因与应对方法,人类应该做些什么来防止气候的极端化,从而维持地球的气候安全和稳定。”还有学生表示,这次活动不仅补充了课堂之外的知识,增进了对全球气候的认识,也激发了自己解决问题的动力与责任感。
对于“云朵悠游”进校园的气象科普活动,巴蜀中学高中地理教研室主任罗英铭表示:“作为一线地理教师,我们非常欢迎这类科普活动走进校园。它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升了同学们的综合素养。”
据了解,“云朵悠游”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志愿服务活动由上游新闻与重庆市气象服务中心联合发起,是深化气象科普服务模式创新、构建社会化“大科普”格局的重要实践,旨在通过系统化、趣味化、沉浸式的科普体验,推动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增强社会公众对气象科学的认知与运用能力。其核心目标在于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提升公众应对极端天气与气候变化的意识和能力,助力气象科技知识更好地服务于地方高质量发展和公众高品质生活。
上游新闻记者 徐勤 图/詹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