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新闻网)
转自:安徽新闻网
“到时间了,进直播间‘回村’看看!”10月26日晚7时,在深圳务工的灵璧县黄湾镇砂坝村村民王满堂,准时点开村里的抖音直播号,一边听着村干部用方言讲解村务,一边留言咨询父亲养老保险线上办理流程,几分钟后便得到详细回复,不由感慨:“直播间里能问事、能议事,在外地和在村里一样踏实。”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灵璧县部分村庄面临青壮年外流导致的议事主体缺位、矛盾纠纷调解难、干群沟通不畅等基层治理难题。对此,当地顺应群众“爱刷短视频、喜欢线上互动”的生活习惯,将遍布镇村(社区)的“文明实践直播间”打造成精准对接需求的服务载体,借一方屏幕让村务运行在“阳光下”更透明,让矛盾调解借“镜头力”更高效,让干群关系靠“办实事”更和谐,真正把基层治理的“难点”变成了服务群众的“亮点”。
在外村民“云参会”
千里之外议村务
“今儿咱说说近期生育补贴、大学生资助等工作开展情况!”晚上7时,砂坝村党总支书记刘安杰和驻村工作队队长李祥准时开播。这场线上村民大会吸引了留守村民、外地务工者和在上海、广州的灵璧籍企业家观看。
过去开线下村民大会,贴3天通知,来的大多是意见不统一的老人。去年村里想修灌溉渠,线下开会只来20多人,吵了半天没结果。随后,刘安杰试着在直播间讲方案,没想到近500人在线,在浙江、广东的务工者不仅留言投票统一了意见,还自发凑钱支持。
从那以后,砂坝村定下“每晚七点直播议事”的制度,选在务工者下班后的时间,刘安杰说方言、李祥讲普通话,内容全是村民关心的实在事。在外村民能匿名留言提建议,不用怕“碍于情面不敢说”;村“两委”当场回应,每周在直播间公示进度。直播间运行以来,村民对村级事务的知晓率从不足40%跃升至95%,90余件民生问题获解决。连过去从不参与村务的几位在外务工青年,都开始主动询问家乡发展情况。
在灵璧县韦集镇,这种服务模式升级成“三韦品牌服务”:“韦娓道来”请干部、专家讲政策,“韦道集好”直播带货帮村民增收,“韦民所愿”专解民生难题。镇里还建了“直播人才库”,缺农技员找乡土专家,缺法律顾问找律师,让直播间成了“全能服务站”。
“直播前,我们围绕村民关心的热点问题收集直播议题,有针对性地从人才库中邀请乡镇干部、农业专家参与直播;直播中,引导村民积极参与、理性发言;直播后,再对村民的意见建议进行整理,逐一跟踪落实问题。”韦集镇党委书记陈荣表示,村务直播,用技术打破了空间限制,为乡村治理带来了新气象。
作为劳务输出大县,灵璧县多数村庄面临“留守老人多、外出人员多”的现实情况,村级事务决策曾陷入“开会凑不齐人”“少数人议、多数人不知情”的困局。一场场直播打破了地域阻隔,让在外村民从乡村治理的“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形成“众人拾柴、共建家乡”的新局面。
“以前总觉得家乡的事跟自己没关系,现在在直播间能发言、能投票,感觉自己还是村里的一分子。”外地务工村民周林说。
镜头前面“晒”矛盾
“群众见证”解纷争
“当着全国网友的面,咱讲话可得注意分寸啊,千万别在镜头前失了份儿!”在砂坝村村民老龚家,刘安杰带着村里的拍摄组,调解一场吵了半年的地界纠纷。过去,村干部来调解了多次,当事双方均各执一词、剑拔弩张,可一面对镜头,双方都冷静下来,最终经刘安杰调解,双方握手言和。
这是灵璧县直播间的一大创新:将矛盾调解搬到镜头前,用“公开透明”倒逼理性沟通,用“群众见证”化解“面子之争”。
农村矛盾多因“争面子”而起,过去村干部调解常陷入“各说各理、互不相让”的僵局。刘安杰发现,村民不但爱刷短视频,而且在意自己在镜头前的形象。“既然在乎面子,就把调解过程拍下来,让网友当‘裁判’。”第一次尝试调解建房纠纷时,他提前征得双方同意,用镜头记录下全过程:先讲“六尺巷”故事拉近距离,再查档案核对边界,最后引导换位思考。没想到,原本僵持的双方在镜头前主动让步,这段视频还获10万人次观看,成了村里的“普法教材”。
“不是为了‘博眼球’,而是让调解更透明。”刘安杰强调,所有拍摄都会提前确认村民意愿,隐私部分会模糊处理,核心是通过“镜头压力”促使双方理性沟通。今年上半年,两户村民因宅基地争执差点动手,刘安杰带拍摄组上门,让双方在镜头前陈述诉求,再结合法规讲解利害关系。“大家都是乡里乡亲,抬头不见低头见”,一句话点醒了争执的村民,最终达成和解。
截至目前,砂坝村通过“镜头调解”化解40余件矛盾,化解率提升30%,一条记录建房纠纷的视频更获60多万人次点赞。镜头不仅解决了具体矛盾,更让“邻里和睦”的理念通过短视频深入人心。“以后遇事不吵了,到直播镜头前有理说理。”如今,这个理念成了村民的共识。
网络架起“连心桥”
凝聚振兴向心力
“以前见村干部绕着走,现在主动帮村里拍秸秆禁烧宣传片!”禅堂镇河北村村民谢军的转变,是直播间重塑干群关系的缩影。过去,谢军因对政策不理解,常抱怨村干部“不为百姓办事”;如今,他成了村里“文明实践直播间”的“铁杆粉丝”,还积极参与村里的公益项目。
转变源于直播间带来的“信任重建”。河北村党支部书记张亳玲的直播从不说空话,村民问养老保险怎么交,她不仅详细讲解,还发布操作视频;村民反映土路泥泞,她一边在直播间说明进展,一边跑部门争取到400万元修路资金。“敢面对群众,愿为他们做事,群众才能信任你。”张亳玲说,这种信任最终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合力。
去年3月,张亳玲从杭州跟班学习归来,提出发展黑花生产业的想法。她在直播间详细讲解规划:沙质土壤适合种植、合作社统一管理、线上线下同步销售。没想到,不仅在家的村民积极加入,在外游子也纷纷支持,有人捐款,有人联系销售渠道。最终,河北村建成400亩黑花生种植基地,吸引本村300余户村民发展庭院经济,开发出相关产品,黑花生油成功入选亚运会农产品供应名单。2024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262万元,较三年前增长5倍,入选全省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名单。
“过去干部干、群众看,现在干群一起干。”张亳玲的总结,道出了直播间的价值:它不仅是一个数字化工具,更是一座“连心桥”,让干部听懂群众的“心里话”,让群众看到干部的“实在事”,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凝聚起乡村振兴的“向心力”。
■ 本报记者 何雪峰 张玉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