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阳玉泉寺那座北宋铁塔,站在山门前快一千年了。八角十三级的塔身通高16.9米,26472公斤的铁骨在风里雨里立了这么久,最近些年却遭了难——褐红色的“锈癌”顺着塔身纹路蔓延,像给这位“千岁老人”披了件破旧的褐衫。传统的修复法子试过不少,除锈后刷层漆,管不了几年又会复发,铁锈总能找到缝隙往外钻,看得人心疼。
![]()
谁也没想到,最后给铁塔“治病”的,是一群常年跟竹简、木头打交道的荆州人。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的团队接下这活儿的时候,不少人犯嘀咕:他们修饱水简牍是一把好手,对付这大家伙能行吗?
团队里的刘雪刚主任却不觉得跨界是难题。他带着人围着铁塔转了半个月,发现铁塔的“锈癌”跟简牍出土时的糟朽有点像——都是内部结构被侵蚀得不稳了。修简牍时,他们用十六醇置换纤维里的水分,靠填充支撑让软烂的竹简变硬挺。这个“分子置换”的思路,能不能用到铁塔上?
说干就干。他们先研发出一种特殊的修复浆料,像给铁塔的“锈层”打点滴似的,让浆料慢慢渗透进去,把锈蚀里那些不稳定的成分置换出来。这么一来,铁锈就没法再往深处钻,反而形成了一层稳定的磁性复合结构,像给铁塔加了层“防护甲”。这步做完,塔身摸上去不再酥松掉渣,连敲上去的声音都变得结实了。
更让人叫绝的是给铁塔“补妆”的法子。修复总得补补漆,可铁塔的颜色是千年风雨“调”出来的,新漆怎么配都容易显突兀。以前修复师靠经验一点点试,调十几次都未必对得上。这次,团队干脆请来了“智能调色助手”——他们把铁塔不同部位的颜色数据输进电脑,用算法建了个颜色预测模型。想调出哪块区域的颜色,只要在模型里输入参数,马上就能算出该用哪些材料、按什么比例配,连颜料里的金属颗粒含量都算得明明白白。
![]()
今年七月归安的时候,正是荆州最热的天。塔架上的温度快到四十度,刘雪刚和团队成员戴着安全帽,手里拿着测平仪一遍遍校准。铁塔的每一块构件归位,偏差都不能超过一毫米,不然时间长了可能会受力不均。他们在塔架旁支了张桌子,上面摊着密密麻麻的测算表,起吊参数、黏接时机改了又改。有次吊装一块铁构件,差了半毫米,团队愣是拆下来重新调整,直到傍晚才让它稳稳落位。汗水顺着安全帽带子往下淌,滴在塔身的铁锈上,晕开一小片深色的印记,又很快被风吹干。
现在再看玉泉寺的铁塔,褐红色的锈迹不见了,新补的地方跟原塔身浑然一体,远看过去,就像那位“千岁老人”换了件合身的旧衣裳,既有岁月的沉淀,又透着股硬朗劲儿。
有人问,修竹简的技术怎么就用到了铁塔上?荆州的修复师们笑说,文物哪分什么竹简铁器,都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保护的道理是相通的。以前觉得文保就是守着老法子,现在才明白,真正的守护,是能带着老手艺的根,往新路上走。就像那座铁塔,站了千年,还在学着跟这个时代对话呢。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