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铁瓜
很难想象一场现代战争,从起因到收尾都像是一场闹剧,这就是至今让阿根廷和英国互视对方为死敌的马岛战争!这场战争以英国人轻易投降为起点,又以阿根廷人痛快的放弃抵抗为终点,英国人保住了面子输掉了里子,而阿根廷人则输的什么都不剩了!
![]()
那么这场闹剧到底有多滑稽呢?这事我们要先从1690年说起,当时一群英国人跟“逛菜市场抢菜”似的,开着船在大西洋上到处划拉地盘。好巧不巧,他们撞见了一座没什么人注意的小岛。也不管这岛有没有主人,英国佬直接立了块牌子,大喇喇宣布“这是我们的”,还给它起了个特英伦的名字——福克兰群岛,然后就拍拍屁股走了。
当时都不存在阿根廷这么个国家,所以后来的阿根廷一直以为这岛是无主之地,他们在1810年摆脱西班牙控制后,顺理成章把这岛划进了自己家版图。结果1833年,英国佬跟突然“失忆后又恢复记忆”似的,想起了这个岛,派了一群殖民者过去,又宣示了一遍主权。阿根廷能不炸锅吗?这岛离英国本土足足7000英里,英国人怎么好意思说这是他们的地盘?
可英国佬还真就好意思,抱着谁先看见就是谁的强盗逻辑死不撒手。阿根廷敢宣战吗?当然不敢,只能嘴上喊着“这是我们的马尔维纳斯群岛”,可在当时,没几个人把他们的抗议当回事。
二战后,英国被全球去殖民化的浪潮推着走,开始收缩殖民版图。阿根廷一看机会来了,又开始找英国要岛。但英国以岛上居民都是英国后裔为由,一口回绝。这可把阿根廷给气坏了,就去找美国撑腰。美国为了给小弟站台,出了两个主意:要么英国租借马岛,要么把岛还给阿根廷,顺便把岛上的英国后裔移民到新西兰。可英国就是油盐不进,哪怕马岛上只有40名英军,外加一架破直升机和一艘小破船驻守,也觉得阿根廷不敢动手。
阿根廷这边呢,也觉得英国不至于为了一个偏远小岛大动干戈,于是搞了个“骚操作”——让士兵偷偷去马岛升阿根廷国旗试试水。结果22名英军开着小破船就来对峙,阿根廷士兵吓得赶紧把国旗收了起来。其实英军当时心里也发虚,就40来人,真打起来肯定得嗝屁着凉!
![]()
于是就为这么一个没什么建设价值、总人口不到3000,生活物资全靠进口的“小破岛”,英国每年贴钱养着,却死活不撒手,说白了就是为了面子。而阿根廷政府被这事抓心挠肝,整天琢磨怎么把岛拿回来。
而进入1980年代之后,阿根廷军政府面临空前的国内压力。经济濒临崩溃,通货膨胀率飙升,社会矛盾激化。总统加尔铁里将军决定通过外交冒险来转移视线,马尔维纳斯群岛成为了最理想的目标。
阿根廷军政府的算盘基于几点误判:首先,他们认为英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撒切尔政府推行严厉的财政紧缩政策,失业率暴增,民怨沸腾,无暇顾及一个遥远的海外领地。其次,他们判断,即便英国做出反应,也仅限于外交抗议和经济制裁,绝不会为一个小岛劳师远征。最后,他们寄希望于美国会保持中立甚至暗中支持阿根廷,毕竟阿根廷是其在南美对抗GC主义的重要盟友。
于是,一场“菜鸡互啄”的闹剧拉开了序幕。1982年,阿根廷觉得机会来了。一方面觉得美国和一些拉美国家会“罩着”自己,另一方面看英国新上台的女首相撒切尔“看着挺柔弱”,于是鼓起勇气,决定武力夺岛,选在4月2日登岛。
![]()
马岛上的英国总督雷克斯提前收到了风声,当时正好是英军换防日,岛上满编85人。雷克斯还放话要带着84名英军“死战到底”,结果看到600名阿根廷军人加一支特种部队冲过来,立刻秒怂投降。阿根廷也算“讲究”,没为难他,第二天就把他送回了英国。这场“胜利”来得如此轻松,让阿根廷军方和民众都陷入了盲目的乐观。
而这个雷克斯回国后就找撒切尔告状,说阿根廷人多欺负人少。撒切尔哪能忍?第三天就召集军队高层开会,决定要把岛抢回来。而阿根廷这边还在庆祝“收复”马岛,美国却突然反过来把阿根廷骂了一顿,质问他们为什么要用武力夺岛。
要知道这次阿根廷的赌博,恰恰低估了撒切尔夫人和英国的底线。对撒切尔而言,这远非失去一个荒岛那么简单。在二战后的衰落中,英国的国际威望已大不如前。如果坐视领土被武力夺取而毫无作为,将是对英国大国地位的致命一击,她的政府也将立刻倒台。
![]()
在阿根廷欢庆胜利的同时,英国以惊人的效率运转起来。撒切尔夫人迅速组建了战时内阁。4月3日,英国国会下院罕见地全票通过以武力收复群岛的决议。一支庞大的特混舰队在短短几天内组建完毕,核心包括“无敌”号和“赫尔墨斯”号两艘航空母舰,于4月5日从朴茨茅斯启航,横跨7000英里的大西洋,直扑马岛。
英国的反应让阿根廷措手不及,也让原本态度暧昧的美国迅速转向。美国总统里根最终选择支持其最重要的北约盟友英国,对阿根廷实施制裁。阿根廷陷入了外交上的孤立。
事已至此,阿根廷只能硬着头皮应战。1982年5月2日,英国核潜艇“征服者”号在马岛禁区外击沉了阿根廷巡洋舰贝尔格拉诺将军号,造成323名阿军官兵丧生。此举产生了决定性影响,阿根廷海军主力战舰自此畏战不出,全程龟缩在港口内,可以说就是事实上的“集体投降”。而眼瞅着海上打不赢,阿根廷赶紧把海军换下去,派空军上场。
![]()
阿根廷空军想着,只要炸沉一艘英军战舰,英军就得撤。于是他们开着幻影战机,用英国造的鱼雷狂炸英军战舰。英国能不气吗?自己卖的武器,反过来被用来打自己,这特么叫什么事儿?于是英军也派出战机迎战,阿根廷的幻影是从以色列买的过期货,性能和英军的鹞式战斗机(这种机能垂直起降,机动性贼强)根本没法相提并论。不过阿根廷空军也算有点想法,他们先派一批幻影把鹞式引到北边,再派另一批从南边偷袭英军舰队,结果还真让他们炸沉了一艘英军驱逐舰。
在整个冲突期间,阿根廷空军是唯一给英军造成重大损失的军种。他们使用老旧的A-4“天鹰”攻击机,冒着英军密集的防空火力,以超低空突防的方式,对英国舰队发动了“神风特攻”式的攻击。他们先后击沉了包括“考文垂”号驱逐舰、“大西洋运送者”号运输船在内的多艘英舰。
![]()
而英军损失惨重,觉得再不登陆抢岛,脸都没地方搁了。于是在海空大战正酣时,英军陆战队开始强登马岛。阿根廷也知道地面战躲不过,提前派了上万名陆战队员准备和英军死磕。
两边都觉得,都打到这份上了,绝不能让对方把岛抢回去。可谁也没想到,这场仗会打得这么大,原本都以为对方吃点亏就会撤军,结果两边都是“头铁”的主,冲突直接升级成了地面战争。
然而,与空军的英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阿根廷陆军的狼狈。当英远征部队于5月21日在圣卡洛斯湾成功登陆时,驻守马岛的上万名阿根廷陆军并未组织有效反击,坐视英军建立并巩固了滩头阵地。事后分析,阿军士兵多为征兵制下的新兵,训练不足,士气低落,且在恶劣环境中饱受冻饿之苦。
英军在站稳脚跟后,向岛屿东部的斯坦利港稳步推进。在一系列高地争夺战中,英军精锐的伞兵团和海军陆战队屡次击败人数占优但士气低落的阿军守军。在著名的鹅格林战斗中,一支英国伞兵部队通过心理战,用高音喇叭播放阿根廷军歌并劝降,成功迫使对方1200名守军集体投降,而英军自身仅付出极小的伤亡。
![]()
至6月14日,英军已兵临斯坦利港城下,完成了对阿根廷上万名守军的合围。此时,阿军已弹尽粮绝,士兵在严寒中缺衣少食,士气彻底崩溃。梅嫩德斯将军在与本土失去联系、突围无望的情况下,被迫与英军谈判。
投降谈判中,梅嫩德斯唯一坚持的,是投降书上不能出现“无条件投降”的字眼,以保全阿根廷最后一点“面子”。急于结束战争的英方爽快地同意了这一要求。于是,一场上万名守军向不足六千的进攻方投降的奇观出现了。当英军清点俘虏时,才发现投降人数远超预期,以至于后勤供应都出现了紧张。
就这样,持续了74天的马岛战争正式结束。上万名阿根廷军人成了俘虏,被遣送回国。回国后的他们日子过得相当憋屈,因为阿根廷人普遍不待见投降的士兵。其实也不能全怪这些士兵,毕竟英国派来的都是精英部队,跟阿根廷的乌合之众根本不是一个级别。
英国虽然夺回了马岛,看似占了便宜,实则是赔钱赚吆喝。短短74天,英国政府就花了近30亿英镑,之后每年还要投入8000万维护岛上的军事基地,防止阿根廷再“偷岛”。但对撒切尔来说,这买卖相当划算,光凭收复马岛这一政绩,就足以让她连任英国首相。
而这场战争的本质,其实就是两个陷入困境的“菜鸡”为了面子而进行的一场豪赌。阿根廷军政府试图用对外冒险掩盖国内危机,而英国撒切尔政府则不惜一切代价要捍卫摇摇欲坠的帝国余晖。最终,战争的胜负手,并非取决于谁的武力更胜一筹,而是在于谁先撑不住、更“会”投降——从最初的84名英军投降,到最终上万名阿军投降,整场战争宛如一场投降接力赛。

另外撒切尔夫人并没有能把马岛战争的胜利当成真正的底气,因为她接下来又要面临一个小岛归属权之争,而这次她的对手只是谈笑之间就让这位被称为铁娘子的英国女首相一败涂地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