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线作战指的是一个国家同时在两条战线上作战,两线作战会导致兵力分散,无法集中全部力量进攻对手。因此从战争角度来看,一般国家都会尽量避免两线作战。比如德国历史上为了避免两线作战,提出了施里芬计划。但最终两线作战还是无法避免,两次世界大战,德国都面临了东西两线作战,最终失败。1948年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地区建国后,也面临了两线作战,但历次中东战争,以色列一直胜利。那么同样面临两线作战,德国两次失败,以色列为何一直胜利呢?
![]()
第一,对手的实力差距。德国位于欧洲中部,现在面积只剩下35.8万平方公里,1871年,德国统一时,面积达到了54万平方公里。当时的德国实力强大,是欧洲大陆第一强国。但欧洲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工业革命的大洲,欧洲主要国家的军力相差并不算大。德国西部有英法两大强国,东部有沙俄。
20世纪初,英法俄为了应对德国的崛起,结成了三国协约。从此之后,英法俄三大强国从东西两线制约德国。为了应对两线作战,早在一战之前,德国元帅,总参谋长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就提出了施里芬计划,具体内容是,将德国东线和西线的兵力分配比例调整为1:8,集中全力打败法国,然后再打败俄国。但俄国人口众多,一战爆发后,动员了大量军队,导致德国兵力分配不能忽视东线,再加上一战时期堑壕战的广泛应用,大大滞缓西线德军的推进速度,最终导致了施里芬计划的破产。
![]()
到了二战时期,德国面对的敌人更加强大,西线是英国,美国,东线是苏联。二战爆发前,为了避免两线作战,德国和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一定程度上稳住了苏联。然后德国集中兵力,打败了法国,但英国和欧洲大陆隔着英吉利海峡,英国海军实力远远强于德国海军,最终德国无法击败英国。
1941年,德国开始进攻苏联,苏德战争全面爆发,1944年,英美盟军诺曼底登陆,开辟了第二战场,德国再次面临两线夹击。由此可见,德国虽然实力强大,但对手实力更强,一战时期的英法,二战时期的英美苏,都是世界顶级强国,拥有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庞大的殖民地和资源补给能力。
![]()
而以色列的实力无法和德国相比,根据1947年的联合国巴以分治决议,划给犹太人的面积约1.49万平方公里。1948年,以色列宣布建国之后,阿拉伯国家从东西两线进攻以色列。但以色列的对手工业基础薄弱,武器装备依赖进口,实力都比较有限。比如以色列西部的埃及,东部的约旦,叙利亚等国,原本都是西方国家的殖民地,国力有限,战斗力薄弱。因此德国和以色列的对手实力差异巨大。
第二,盟友实力差距。两次世界大战,德国的盟友都比较拉胯,早在1882年,德国就和意大利,奥匈帝国签订了三国同盟条约。从世界范围来看,意大利和奥匈帝国也是当时的世界强国,但战斗力都比较有限。特别是意大利,在一战爆发后,拒绝帮助德国,又加入了英法协约国阵营。二战时期,德国和意大利,日本组成了轴心国集团。
![]()
二战时期德国一直希望日本进攻苏联,以便东西夹击苏联,让苏联陷入两线作战。但1939年,苏日诺门坎战役爆发,日本损失惨重,放弃了进攻苏联。在欧洲方面,意大利战斗力薄弱,不仅无法帮助德国,还需要德国分兵帮助,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德国兵力。
而以色列的盟友就是当年德国的对手。二战后,犹太人之所以能够在巴勒斯坦建国,主要是得到英美等大国的支持。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时,以色列刚刚建国,立足未稳,没有军工,但以色列得到了美国,英国,法国等国的援助,包括英美的飞机,法国的坦克和火炮,捷克生产的轻武器、野战炮、炸弹和炸药大量装备以色列军队。这导致以色列军队的实力强于阿拉伯联军。
![]()
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束后,以色列在中东站稳了脚跟,开始大力发展经济和军工产业,并且得到了西方的长期经济和军事援助。可以说以色列始终维持着对阿拉伯国家的军力优势。综合这两个原因,同样两线作战,德国两次失败,以色列却一直胜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