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有个妹妹,叫苏小妹。
![]()
苏东坡的才华世人皆知,苏小妹也同样才华横溢。
兄妹俩经常用诗词互相调侃。
苏东坡曾作诗形容苏小妹额头凸,眼窝凹:
“未出堂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几回拭泪深难到,留得汪汪两道泉。”
苏小妹则针对哥哥苏东坡额头扁平、马脸且两眼距离远的特点,作诗反驳:
“天平地阔路三千,遥望双眉云汉间。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未到耳腮边。”
苏小妹,对于夫婿的选择,也将是否有才华作为首选。
那个年代,婚姻是媒妁之言、父母做主,她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
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苏小妹被许配给了秦观,秦少游。
在进入婚姻之时,她要考核一下未来夫君的文化水平。
1
四川眉州,古时候叫蜀郡,也叫过嘉州、眉山。这里有蟇颐山、峨眉山,还有岷江、环湖等河流。
山川的灵秀之气,孕育出了杰出的人物。
这里出了一位博学的大儒,姓苏,名洵,字允明,别号老泉,当时的人都称他老苏。
老苏生了两个儿子,就是大苏和小苏。
大苏叫苏轼,字子瞻,别号东坡;小苏叫苏辙,字子由,别号颖滨。
兄弟俩都有文武双全的才能,学识渊博、通晓古今,同榜考中进士,在朝廷里很有名望,都被任命为翰林学士。
天下人称呼他们兄弟为“二苏”,称呼他们父子为“三苏”。
更奇特的是,这地方的山川灵秀,偏偏都聚集在这一家。
两个儿子有才华还不算稀奇,老苏还生了个女儿,名叫小妹。
她聪明得天下无双,真能做到闻一知二、问十答十。
因为她的父亲和哥哥都是大才子,日常谈论的无非是经史书籍,她耳濡目染,对诗词歌赋也很熟悉。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况且小妹天资比一般人高出十倍,还有什么不懂的呢?
10岁时,她跟着父兄住在京城的寓所里,院里有一棵绣球花,当时正是春天,花开得很茂盛。
老苏欣赏了一会儿,就拿纸笔写诗,刚写了四句,就有人来报:“门口有客人到!”老苏放下笔出去了。
小妹悠闲地走到父亲的书房,看见桌上有四句诗:
天巧玲珑玉一丘,迎眸烂熳总清幽。 白云疑向枝间出,明月应从此处留。
小妹看完,知道是咏绣球花的,认出是父亲的笔迹,就不假思索地续了后四句:
瓣瓣拆开蝴蝶翅,团团围就水晶毬。 假饶借得香风送,何羡梅花在陇头。
小妹写完诗,依旧放在桌上,慢慢走回自己房间。
老苏送完客人回到书房,正要接着把诗写完,却见已经有八句了。
读了之后,觉得词句和意境都很美,怀疑是女儿小妹写的,叫过来一问,果然是她的手笔。
老苏感叹道:“可惜是个女儿身!如果是个男孩,说不定又是科举考试中的一个名人!”
从此,他更加珍爱这个女儿,任凭她读书学习,不再用女工来督促她。
转眼小妹长到16岁,老苏决心要为她挑选天下的才子做丈夫,只是一时难以找到合适的。
有一天,宰相王安石派堂候官请老苏到府里谈话。王安石,字介甫,没考中进士时,有很高的贤名。
他平时常常不洗脸、不脱衣服,身上有无数虱子。
老苏讨厌他不近人情,认为他日后必定会成为奸臣,曾经写了《辨奸论》来讥讽他,王安石因此怀恨在心。
后来,王安石见苏轼、苏辙兄弟接连考中制科,就放下怨恨,主动修好。
老苏也因为王安石当了宰相,担心妨碍两个儿子的前程,不免也违心地和他交往。
一天,老苏应王安石的邀请前去,两人议论了一番时事,然后就喝酒对饮,不知不觉都喝醉了。
王安石偶然夸奖说:“我的儿子王雱,读书只要读一遍就能背诵。”
老苏带着酒意回答:“谁家的儿子要读两遍!”
王安石说:“倒是老夫失言了,不该在行家面前卖弄。”
老苏说:“不光是我的儿子只读一遍,就是我的小女儿也是只读一遍。”
王安石十分惊讶:“只知道您的儿子有大才,却不知道还有这样一位女儿。眉山的灵秀之气,全集中在您家了!”
老苏后悔自己失言,连忙告辞。
王安石让童子拿出一卷文章,递给老苏说:“这是小儿王雱的功课,麻烦您指点订正一下。”
老苏把文章揣在袖子里,恭敬地答应着离开了。
回到家睡到半夜,酒醒后想起白天的事,后悔不该夸耀女儿的才华。
“现在王安石把他儿子的功课交给我点评,肯定是为了求亲。这门亲事,不是我愿意的,却又想不出办法推辞。”
他沉思到天亮,梳洗完毕后,拿出王雱的文章,一篇篇地看,发现真是篇篇锦绣、字字珠玑,不由得动了爱才的心思。
“但不知女儿有没有这个缘分?我现在把这卷文章给女儿看看,看她喜不喜欢。”
于是隐瞒了作者的姓名,吩咐丫鬟:“这卷文章,是一个少年名士呈上来的,求我点评。我没空,转交给小姐,让她批阅,看完后赶紧回话。”
丫鬟把文章呈给小姐,传达了太老爷的吩咐。
小妹磨好墨,拿起笔,从头批阅,一会儿就看完了。
她感叹道:“好文章!这一定是聪明才子写的。但文气的灵秀都显露出来了,华丽却不实在,恐怕不是能长久有所作为的人。”
于是在卷面上批道:
新奇藻丽,是其所长;含蓄雍容,是其所短。取巍科则有余,享大年则不足。
后来,王雱19岁考中头名状元,不久就去世了。可见小妹有识人的眼光。
小妹写好批语,叫丫鬟把文章送还给父亲。
老苏一看,大吃一惊:“这样的批语怎么回复王安石!肯定会惹他不高兴。”
一时间把卷面弄脏了,实在没办法,刚好王安石府上的堂候官到了门口:
“奉相公差遣,来取昨天的文章,面见太爷,还有话要禀告。”
老苏这时候,手脚都不知道往哪放,只能把有批语的卷面割掉,重新换了一张,加上好听的批语,亲手交给堂候官收下。
堂候官说:“相公还吩咐我问一句:您家小姐许配人家了吗?要是还没许配,相府愿意结为亲家。”
老苏说:“相府来提亲,我怎么敢不答应。只是小女相貌丑陋,恐怕配不上相府的金屋之选。”
“麻烦您好好帮我回禀相公,只要他打听一下就知道了,我不是故意推脱。”
堂候官领了命,回去回复王安石。
王安石看见卷面换了,已经有三分不高兴。
又怕苏小姐真的长得不好看,不合自己儿子的心意,就偷偷派人去打听。
2
苏东坡经常和小妹互相开玩笑。
![]()
东坡满脸胡子,小妹嘲讽他说:
口角几回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
小妹额头突出,东坡回嘲道:
未出庭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小妹又嘲讽东坡下巴长:
去年一点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
东坡因为小妹眼睛有点凹陷,又回敬道:
几回拭脸深难到,留却汪汪两道泉。
打听消息的人得到这些话,回复王安石说:“苏小姐的才华确实高绝,要说容貌,就很一般了。”
王安石于是就把这门亲事搁下不提了。
但即便如此,因为相府求亲这事儿,小妹的才名还是传遍了京城。
后来听说相府的亲事没成,慕名来求亲的人,多得数不清。
老苏都让他们把文章呈上来,交给女儿自己看。
其中,有的文章被一笔涂掉,有的连三两句点评都写不出来。
在这些文章里,只有一卷写得好。看卷面上的姓名,叫秦观。
小妹在上面批了四句:
今日聪明秀才,他年风流学士。 可惜二苏同时,不然横行一世。
这评语明着说秦观的文才,在大苏小苏之间,除了这兄弟俩,没人能比得上。
老苏看了,就知道女儿选中了这个人,吩咐门口的人:“只要是秦观秀才来了,赶紧请他进来见我。其他的人都替我打发走。”
谁知那些呈了文章的人,都在等着消息,只有秦观没来。
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那秦观秀才字少游,是扬州府高邮人。
一肚子学问,眼界很高,这辈子只佩服苏家兄弟,其他人都不放在眼里。
如今仰慕小妹的才华,虽然想来展示自己求亲,又怕坏了自己的名声,不肯跟着别人一起去打听消息。
老苏见秦观没来,反而派人去秦家的住处表达心意。
少游心里暗暗高兴,又想:“小妹的才名只是听说,没当面考过,又听说她容貌不好,额头突出,眼睛凹陷,不知道长什么样?”
“怎么能见到她一面,才能放心呢。”
他打听得知三月初一,小妹要去岳庙烧香,就想趁这个机会,换身衣服,去看个究竟。
那天,秦少游一早起来,梳洗打扮成游方道士的样子:
头裹青布唐巾,身穿黑色道袍,腰系黄绦,脚穿净袜草鞋。
脖子上挂着一串拇指大的念珠,手里托着一个金漆钵盂,天没亮就到东岳庙前等着。
天刚亮,苏小姐的轿子就到了。
少游往旁边退了一步,让轿子进庙,停在左边的走廊下。
小妹下轿上殿,少游已经看见了她。虽然不是妖娆美丽,却也清雅悠闲,完全没有俗气。
“但不知道她的才华到底怎么样?”
大概烧香结束,少游沿着走廊上前,在殿左边和小妹遇上了。
少游行个礼说:“小姐有福有寿,愿发慈悲。”
小妹立刻回话说:“道人何德何能,敢求布施!”
少游又行礼说:“愿小姐身如药树,百病不生。”
小妹一边走,一边答应:“随道人口吐莲花,半文无舍。”
少游一直跟到轿前,又行礼说:“小娘子一天欢喜,如何撒手宝山?”
小妹随口又回说:“风道人恁地贪痴,那得随身金穴!”
小妹一边说,一边上了轿。
少游转身时,嘴里低声念叨:“‘风道人’能对‘小娘子’,真是万分幸运!”
小妹上了轿,全没把这话放在心上。
跟在旁边的老院长却听见了,怪这道人太放肆,正要转身去找他理论。
只见走廊下走出一个梳着发髻的俊俏童仆,对着那道人喊道:“相公,这边来换衣服。”
那道人就往前走,童仆跟在后面。
老院长悄悄在童仆肩上捏了一把,低声问:“前面那位是哪个相公?”
童仆说:“是高邮的秦少游相公。”
老院长便不再说话。回去后,把这事告诉了妻子。
这话很快传到了苏家内里,小妹才知道那个化缘的道人是秦少游假扮的,只淡淡一笑,嘱咐丫鬟们别多嘴。
秦少游那天看够了小妹,见她容貌并不丑,况且应答敏捷,才华自然不用说。
他选了个吉日,亲自来苏家求亲,老苏答应了,少不了要送彩礼办仪式。
3
少游急着想完婚,小妹却不肯。
![]()
她料定秦观的文章必定能中选,科举考试的日子临近了,想等他考中当官,再洞房花烛。
少游只好依了她。到三月初三礼部大试那天,秦观一举成名,考中了制科。
他到苏府拜见岳父,顺便禀报完婚的事。因为自己住处没人,想就在苏府办婚事。
老苏笑着说:“今天放榜,你脱去白衣换上官服,就是上好的日子,何必另选日子。就今晚在我这儿成亲,不是很好吗!”
东坡学士在一旁表示赞成。当晚,秦少游和小妹双双拜堂,成就了百年姻缘。
那天夜里,月光如水。
少游在前厅喝完喜酒,正要进洞房,却见房门紧闭。
院子里摆着一张小桌子,桌上放着纸墨笔砚,三个信封,三个杯子——一个玉杯,一个银杯,一个瓦杯。有个青衣丫鬟守在旁边。
少游说:“麻烦转告小姐,新郎已经到了,为什么不开门?”
丫鬟说:“奉小姐之命,这里有三个题目,三试都通过,才准许进房。这三个信封里就是题目。”
少游指着三个杯子问:“这又是什么意思?”
丫鬟说:“玉杯是盛酒的,银杯是盛茶的,瓦杯是盛白水的。”
“三试都通过,就用玉杯斟三杯美酒,请进洞房。两试通过,一试没通过,就用银杯倒清茶解渴,等明天晚上再试。”
“一试通过,两试没通过,就用瓦杯喝口白水,罚在外面书房读三个月书。”
少游微微冷笑说:“别的秀才应考时,总会求题目容易些,我曾考中过制科,文章向来出众,别说三个题目,就是三百个,我也不怕!”
丫鬟说:“我家小姐可不像寻常糊涂考官,只看几句之乎者也应付了事。她的题目难着呢!”
“第一题是一首绝句,要新郎也做一首,符合出题的意思,才算通过。第二题是四句诗,藏着四个古人,全猜对了才算通过。”
“到第三题就容易了,只要对个七字对联,对得好就能喝美酒进洞房了。”
少游说:“请出第一题。”丫鬟拆开第一个信封,让新郎自己看。
少游看去,里面是一张花笺,写着四句诗:
铜铁投洪冶,蝼蚁上粉墙。 阴阳无二义,天地我中央。
少游心想:“这个题目,别人肯定猜不到。我曾假扮云游道人,在岳庙化缘,去看苏小姐。这四句诗里藏着‘化缘道人’四个字,明明是在嘲讽我。”
于是在月下提笔,在题目后面写了一首诗:
“化”工何意把春催?“缘”到名园花自开。 “道”是东风原有主,“人”人不敢上花台。
丫鬟见诗写完,把第一幅花笺折成三叠,从窗缝里塞进去,高声说:“新郎交卷,第一场考完。”
小妹看了诗,每句开头的字连起来是“化缘道人”四字,微微笑了笑。
少游又拆开第二个信封,里面也是一张花笺,题诗四句:
强爷胜祖有施为,凿壁偷光夜读书。 缝线路中常忆母,老翁终日倚门闾。
少游看了,没怎么思考,就一一写出答案:第一句是孙权,第二句是孔明,第三句是子思,第四句是太公望。
丫鬟又从窗缝递了进去。少游嘴上没说什么,心里想:“两个题目,显然难不倒我,第三题是对联,我五六岁就会对对子,不算难事。”
再拆开第三个信封,里面的上联是:
闭门推出窗前月。
初看觉得容易,仔细一想,这对联出得很巧妙。要是对得平常,就显不出本事了。
他左思右想,对不上来。听得谯楼三更将尽,还是想不出来,越来越着急。
却说东坡这时还没睡,过来打听妹夫的情况。看见少游在院子里来回踱步,嘴里总念叨“闭门推出窗前月”七个字,右手还做着推窗的动作。
东坡心想:“这一定是小妹用这个对联为难他,少游被难住了!我不帮他解围,谁来促成这桩事?”
他急着想办法,也没想出好对句。院子里有个花缸,满满一缸清水。少游走了一会儿,偶然靠着缸看水里的影子。
东坡看在眼里,突然有了灵感,心想:“有了!”想直接告诉他对句,又怕小妹发觉,连累妹夫没面子,不好看。
东坡在远处咳嗽了一声,从地上捡起一小块砖片,扔向缸里。水被砖片一激,溅起几点水花,打在少游脸上。
水中的天光月影,顿时纷乱起来。少游立刻明白了,提笔对出下联:
投石冲开水底天。
丫鬟交上第三遍试卷,只听“呀”的一声,房门大开。
里面又走出一个侍女,手捧银壶,把美酒斟进玉杯,献给新郎,说:“才子请满饮三杯,权当是赏花红的奖赏。”
少游这时意气风发,连喝三杯,被丫鬟们拥进了洞房。
这一夜,才子配佳人,十分称心如意。
从此夫妻和睦。
4
后来少游在浙江做官,东坡学士在京城,小妹想念哥哥,到京城去探望。
![]()
东坡有个参禅的朋友,叫佛印禅师,曾劝东坡急流勇退。
一天,佛印寄来一篇长歌,东坡看了,觉得写得很奇怪,每两个字连在一起,共130对字。
写的是:
野野 鸟鸟 啼啼 时时 有有 思思 春春 气气 桃桃 花花 发发 满满 枝枝 莺莺 雀雀 相相 呼呼 唤唤 岩岩 畔畔 花花 红红 似似 锦锦 屏屏 堪堪 看看 山山 秀秀 丽丽 山山 前前 烟烟 雾雾 起起 清清 浮浮 浪浪 促促 潺潺 湲湲 水水 景景 幽幽 深深 处处 好好 追追 游游 傍傍 水水 花花 似似 雪雪 梨梨 花花 光光 皎皎 洁洁 玲玲 珑珑 似似 坠坠 银银 花花 折折 最最 好好 柔柔 茸茸 溪溪 畔畔 草草 青青 双双 蝴蝴 蝶蝶 飞飞 来来 到到 落落 花花 林林 里里 鸟鸟 啼啼 叫叫 不不 休休 为为 忆忆 春春 光光 好好 杨杨 柳柳 枝枝 头头 春春 色色 秀秀 时时 常常 共共 饮饮 春春 浓浓 酒酒 似似 醉醉 闲闲 行行 春春 色色 里里 相相 逢逢 竞竞 忆忆 游游 山山 水水 心心 息息 悠悠 归归 去去 来来 休休 役役
东坡看了两三遍,一时读不出来,只是反复琢磨。
小妹拿过来,一看就明白了,说:“哥哥,这歌有什么难理解的!让我念给你听。”
立刻朗诵道:
野鸟啼,野鸟啼时时有思。 有思春气桃花发,春气桃花发满枝。 满枝莺雀相呼唤,莺雀相呼唤岩畔。 岩畔花红似锦屏,花红似锦屏堪看。 堪看山,山秀丽,秀丽山前烟雾起。 山前烟雾起清浮,清浮浪促潺湲水。 浪促潺湲水景幽,景幽深处好,深处好追游。 追游傍水花,傍水花似雪。 似雪梨花光皎洁,梨花光皎洁玲珑。 玲珑似坠银花折,似坠银花折最好。 最好柔茸溪畔草,柔茸溪畔草青青。 双双蝴蝶飞来到,蝴蝶飞来到落花。 落花林里鸟啼叫,林里鸟啼叫不休。 不休为忆春光好,为忆春光好杨柳。 杨柳枝枝春色秀,春色秀时常共饮。 时常共饮春浓酒,春浓酒似醉。 似醉闲行春色里,闲行春色里相逢。 相逢竞忆游山水,竞忆游山水心息。 心息悠悠归去来,归去来,休休役役。
东坡听小妹念完,十分惊讶地说:
“我妹妹这般聪慧,是我比不上的!若是男子,官位一定比我高得多!”
于是他把佛印原写的长歌,连同小妹断的句读,一起写下来,装在信封里寄给秦少游。
还在信里说起自己读了好几遍都不懂,小妹一看就明白的事。
秦少游起初看佛印写的,也读不懂。
后来读了小妹断句后的内容,才像从梦中醒来,深感惭愧和赞叹。他回了一首短歌:
未及梵僧歌,词重而意复。字字如联珠,行行如贯玉。 想汝惟一览,顾我劳三复。裁诗思远寄,因以真类触。
短歌后面还附了一首叠字诗,写得也很古怪。
秦少游的书信送到时,正好东坡和小妹在湖上看采莲。东坡先拆开信看了,递给小妹,问道:“你能看懂吗?”
小妹说:“这首诗是模仿佛印禅师的风格。”随即念道:
静思伊久阻归期,久阻归期忆别离。 忆别离时闻漏转,时闻漏转静思伊。
东坡感叹道:“我妹妹真是天下少有的聪明人!今天采莲盛会,我们就结合眼前事各和一首,寄给少游,让他知道我们今日的游赏。”
东坡写好诗,小妹也很快写好了。
两首诗寄过去后,秦少游读了,赞叹不已。
后来秦少游因才名被征召为翰林学士,和二苏在同一衙门做官。一时间,郎舅三人都担任史官职务,是自古以来少有的事。
当时宣仁太后也听说了苏小妹的才华,常常派宦官赏赐她绢帛或饮食之类,索要她的诗赋。
每得到一篇,宫中就互相传诵,名声传遍京城。
后来小妹比秦少游先去世,秦少游一直思念她,终身没有再娶。
——完——
感谢阅读、点赞、点评、转发!
改编自《三言两拍》,为虚构故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