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文作者:崔轲迪,BV百度风投投资副总裁,主要关注自动驾驶、具身智能、A14S 等方向的早期投资,曾主导投资九识智能、有鹿机器人、星海图、维他动力、深度原理、微分智飞等多领域项目。
今年初的云智大会上,我在分享时提到,具身智能已经是明牌了。这句话的意思是,每家创业公司能讲出来的融资叙事已经高度趋同,大家将开始进入做实事、兑现承诺的阶段。
而明牌是什么,在BV内部我们将他分为三个阶段:本体智能、数据智能、场景智能。
一切的核心都是智能。
把时间调回到2023年的夏天,苏州北站楼下的星巴克,我问我们这个行业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继扬(现在的高总)顿了一句,“具身智能在脑不在形”。就这样,一股新的血液进入到了机器人这个传统的行业,是的,这是一个传统的行业。
作为一个VC新兵,2022年在开始选择进入自动驾驶行业的时候,我花了接近六个月的时间才意识到,自动驾驶是一个人工智能问题,自动驾驶是一个以计算机视觉为核心的复杂软硬耦合系统。
另外惊讶的是,绝大部分行业观察者并不是这么认为的,大家并没有用人工智能的视角来审视自动驾驶。后来,我经常被问到,我为什么偏爱这些看起来很“软”的团队?只不过从计算机科学的角度来看,具身智能是另一个以计算机视觉为核心的复杂软硬耦合系统,比自动驾驶还要复杂。而自动驾驶是人类历史上已经落地过的最大规模的物理人工智能系统,从自动驾驶到具身智能是必然的。
自成立以来,星海图已经快两岁了,“一脑多形”的概念也逐渐被主流接受,这家年轻血液驱动的“相信的场”高速迭代,建立了智能机器人的全栈能力,定义了第一阶段“本体智能”的平台型公司。
“本体智能”意味着一家公司应拥有“本体”与“智能”两个业务,缺一不可,而这两部分能力的基础能力却又完全不同,因此对公司一号位管理的能力提出了巨大挑战。在过去的机器人行业或者IT行业,单独一家公司往往只专注机电一体化或者智能软件系统,并没有鱼和熊掌兼得,而在探索物理人工智能这一使命为新的创业者提出了新的挑战,既要又要还要。哪有人什么都会,都是背后的迭代努力罢了。
在这个阶段,同时有一个巨大的分歧问题,就是“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的划分。大家普遍不会认为“自动驾驶”与“新能源汽车”是一个行业,但是在具身智能发展的第一阶段,大家往往把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混淆了。
其实很容易划分,两个行业的英文翻译都不同,一个是Humanoid,一个是Embodied AI。我们相信马斯克的宏伟计划IV会真正实现,我们相信人形机器人将改变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但路要一步一步的走,此时此刻会跳舞的人形本体与帕金森的轮式双臂的发展目标不同。具身智能目前的瓶颈是操作问题。
关于第二阶段,“数据智能”。
2024年,在Yuke Zhu老师的启发下,我们明确了具身智能也会像人工智能的其他分支一样,进入“预训练+后训练”的过程,随后PI发布PI0、PI0.5,推动了行业进入第二阶段,“数据智能”。
我相信大家经常都听到,具身智能的发展是缺乏数据,这种巨大的数据缺口让人望而怯步,也造成了大家认为具身智能往往需要消耗巨量的资金。但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缺数据我们就去解决数据匮乏的问题就好。我们不得不承认遥操作质量高但数量不够,但也必须要做。互联网与仿真数量多但质量受限,但也必须要做。
不论真机和仿真都是具身智能的重要元素,在这种开放的视角下,我们又近一步发现了无本体数采、第一视角数采等多种数据补充方案。数据不是一个低等行业,数据决定了模型的性能,而极其反共识的是,只有懂智能的团队才能开发出最好的数据驱动系统,这种“数据智能”公司将成为链接预训练模型与后训练模型的重要组件,进而推动行业进入第三阶段,“场景智能”。
历史上几乎没有好的机器人商业化案例,如果大家提出质疑,可以去看一下各地资本市场上市后的机器人公司财报。在我们的Portfolio里,“九识”和“有鹿”的发展给了我新的视角,他们分别在各自的垂类场景实现了高爆发的机器人出货,远超于行业对手。
我们从孔老师和歌德老师身上看到了一个共同点,在垂类的场景将产品的智能化做到极致,就可以打破传统机器人集成商商业模式,打破机器人这个古老行业的商业化僵局。
在有鹿的商业化前夕,我和歌德老师在西溪办公区散步,我问他没有享受到“具身智能”行业泡沫可不可惜,他一如既往平静地笑了笑。记得2023年有鹿刚成立的时候,歌德老师强调了几次,世界模型是端到端自动驾驶的底座,高质量多样性数据是场景落地的核心。而快三岁的有鹿,也是这么坚决执行了三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自动驾驶行业从Robotaxi的探月计划,到辅助驾驶的量产决心,又到了垂类场景的落地攻坚,我们相信具身智能也会进入同样的阶段。
机器人的需求是不变的,物流、制造、工业、清洁、零售、消费,这个古老的行业将被人工智能重塑,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变革。你若是一个确定了革命观点的人,而且是跑到场景里去看过一遍的,你必定觉到一种从来未有的痛快。
记得特斯拉宏伟计划刚发布的时候,我的老板高总和我说,如果这是一个变革,我们应该做点什么的。星海图的高总和我说,面对人类生产力的重塑,我们应该做点什么?
伟大的事业终将充满苦难,有一些公司习惯过度承诺来实现大额融资,这将造成行业发展在未来达不到资本预期,具身智能行业将如同自动驾驶行业一样,起起落落,过冬与火热。如果这是一个短期内快速实现的行业,那它注定也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如果这是一个涉及全人类命运的事业,那它注定不会那么迅速。
在第一阶段“本体智能”结束后,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曾一度悲观的认为行业的创业机会微乎其微。有一天,我和一个25岁的研究员讨论这个问题,他说,“五年以后我30岁,应该还来得及。”
很久没有写文章了,我平时不愿意探讨自己参与过的一些案例,创业成功是一个极小概率事件,万一我们支持的创业者失败了多丢人啊,还留下了记录,半场开香槟了。但今天突然想通了,我们和创业公司一荣俱荣,一损共损。
过去三年,孔旗发起了九识,陈俊波发起了有鹿,高继扬发起了星海图,余轶南发起了维他动力,高飞发起了微分智飞,陈建兴发起了简智新创,潘运滨发起了一星。创业是一场辛苦又漫长的徒远军。熟悉我的兄弟都知道,我由衷的希望创业团队能实现各自的理想,并且期待我能在你们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提供价值。早期投资人的魅力不是居高临下的挑刺,而是与创业者一起面对未知,解决问题。
如果按照我们的推演,实现“本体智能”、“数据智能”、“场景智能”的三阶段发展,全球将出现大量的由青年华人工程师驱动的新一代物理智能公司。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这并不是空话,有次在玉泉校区高飞老师在办公室和我说,“90后创业可能会和之前的一代人不一样”。
很可惜,在这次具身智能的发展中,我没有看到太多由90后发起的创业计划,星海图作为“本体智能”中唯一的由90后内核驱动的公司,一路走来,我见证了创始团队遭受了无数质疑、轻蔑。
高科技发展中经常存在极强的机会主义,有些人会认为年轻人没有强社会资源根本没有可能在当下的社会创业成功,有些人建议年轻人专注做小兵而找所谓的“有经验”的人来组队。当我们清算了这种机会主义的时候,相信年轻的力量,新一代的科技革命就发展起来了。
在第二批“数据智能”和第三批“场景智能”阶段,我们欣喜的发现有更多90后、甚至00后内核驱动的创业计划。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总有人正在年轻。
2025中国具身智能机器人大会预告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