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近期你或许频繁在各类新闻中看到有关气候议题的讨论,但很少有人像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那样发出如此直击人心的警示。
2025年10月28日,他在接受《卫报》与亚马逊地区新闻机构Sumaúma联合专访时坦率指出:“人类已在应对气候危机的进程中全面失利”,并明确警告:“若无法实现协作,文明将面临覆灭的风险。”
这并非夸张渲染的宣传用语,而是基于联合国最新发布的科学评估报告所作出的判断——全球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的目标已被彻底错过。此后每增加0.1度的升温,都将加速亚马逊雨林、格陵兰冰盖等关键生态系统的瓦解进程。
![]()
就在古特雷斯发出这一沉重警讯的次日,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却表达了截然不同的立场:他认为气候问题虽严峻,但不足以导致人类整体灭绝,当前更应优先聚焦贫困和公共卫生危机。
一边是“不团结即毁灭”的生存倒计时,另一边是“先保障基本生活”的现实考量,面对这场关乎全人类命运的抉择,我们该如何权衡与回应?
![]()
2025年10月27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正式发布《全球气候状况报告2025》,这份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逾200名科学家研究成果的权威文件中,一组数据尤为触目惊心。
自工业革命开启以来,地球平均气温已上升1.2摄氏度;依照目前温室气体排放趋势,预计在2030年前必然突破1.5摄氏度的关键阈值。该报告强调,这一数字不仅是统计参考,更是维系生态系统稳定的“存亡界限”。
一旦越过此线,超过三成的亚马逊雨林区域将从茂密森林退化为干旱草原,格陵兰冰层融化速率将提升三倍,进而推动海平面抬升至少半米,直接威胁沿海十亿居民的生活安全。
![]()
未来二十年内,全球珊瑚礁预计将消失八成,数亿依赖海洋资源谋生的人群将失去生计来源。古特雷斯解读报告时特别指出,这些后果不是遥远未来的预测,而是当下正在展开的事实。
2025年上半年,巴西亚马逊地区的火灾面积较去年同期扩大22%,南极半岛冰架崩解规模刷新历史记录,种种迹象表明生态临界点已逼近眼前。
对普通民众而言,这意味着极端高温天气将愈发普遍,夏季突破40℃将成为常态,台风与洪灾的破坏强度也将远超以往水平。而在联合国看来,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国际社会缺乏协同行动。
![]()
许多国家仍在推延履行减排承诺,气候援助资金迟迟未能到位,这种各自为政的局面正是古特雷斯口中“集体灭亡风险”的根本成因。
就在上述报告发布的第二天,比尔·盖茨通过其个人博客“盖茨笔记”发表观点,提出了另一种视角。他并未否认气候变化的严重性,但坚持认为“它不会终结人类文明”。在他看来,在可预见的未来,人类仍能在多数地区维持繁荣发展。
盖茨的观点植根于他对全球贫困与疾病问题的长期观察。据世界银行2025年7月发布的《全球贫困报告》,目前仍有近6.8亿人生活在日均收入低于2.15美元的极端贫困状态中。
![]()
其中七成人口集中在非洲与南亚的乡村地带,他们既无力抵御气候灾害,也难以获得基础医疗服务。
仅2024一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因疟疾丧生者超过60万人,其中九成为五岁以下儿童,这一死亡人数是同期因气候相关灾害致死人数的三倍之多。盖茨据此提出,当前的核心议题并非“是否应对气候”,而是“如何合理配置稀缺资源”。
若将全部财力集中于短期减排目标,而忽视底层群体的基本生存需求,最终只会使最脆弱人群率先承受灾难后果,从而加剧全球动荡。
![]()
他特别提及即将于11月召开的COP30气候峰会,主张会议议程不应仅围绕“减排多少吨二氧化碳”,而应更多关注“如何借助气候政策改善民生”。例如推广抗旱作物帮助非洲农户增产,或为东南亚沿海社区修建防洪堤坝,这类举措既能缓解贫困,又能增强适应能力。
表面上看,古特雷斯的“危机论”与盖茨的“民生论”似乎相悖,但深入分析后可见,二者终极目标高度一致——皆是为了确保人类文明的延续,只是切入路径不同。
而要达成这一愿景,“跨国协作”是唯一可行的道路。即将在巴西贝伦市举行的COP30峰会,正提供了一个构建合作机制的历史契机。
![]()
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官网公布的信息,本届大会主题定为“公平转型与共同行动”,首次将“减贫”与“减排”并列为会议核心议程。
会议期间,各国不仅需确立2035年前的新一轮全球减排目标,还将商议设立“气候与民生协同基金”,计划由发达国家每年注资1000亿美元,支持发展中国家同步推进低碳转型与社会建设。
具体项目包括为孟加拉国建造抗风暴住宅,向肯尼亚普及低成本清洁能源系统。这些措施既契合古特雷斯倡导的“防范系统性崩溃”,也呼应盖茨提出的“优先解决温饱”理念。
![]()
此外,COP30还专门设立“原住民权益论坛”,邀请亚马逊流域原住民代表参与决策过程。原因在于,这些社群既是气候冲击的第一线受害者,也是守护自然生态的关键力量。
他们世代传承的耕作方式,既能有效遏制森林砍伐,也能保障自身食物供给。这种兼顾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值得成为全球合作的参考范本。
无论是古特雷斯所强调的“生态临界点”,还是盖茨关注的“健康与温饱”,本质上都是人类发展中必须共同面对的挑战。没有任何国家可以孤立自保:即便某国实现碳中和,也无法阻挡他地排放带来的连锁效应。
![]()
即使某个地区摆脱了贫困,也无法逃避因全球变暖引发的粮食短缺与迁徙潮。古特雷斯所说的“不合作就会灭亡”,并非制造恐慌情绪,而是唤醒世人认清现实:气候危机与民生困局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必须同步破解的复合难题。
COP30峰会即将到来,坐落于亚马逊心脏地带的贝伦城,或许将成为人类走向团结的新起点。在这里,各国可能达成更具操作性的减排协议,建立更加公正的资源调配体系,让气候治理不再只是少数国家的义务,而成为全人类共同承担的使命。
对我们每一个普通人而言,理解这种协作的意义,持续关注COP30的进展,其实就是在为人类的未来投下一票信任。唯有当所有国家、所有个体都愿意携手同行,才能真正避开毁灭的边缘,让地球的生命系统与人类社会得以长久共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