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面沉降防控到智慧城市规划,从碳足迹监测到生态保护修复,城市资源环境的利用与低碳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举足轻重的议题。而近期,首都师范大学青年教师赵娟娟及合作者在《自然·可持续发展》上发表的题为“旨在降低通勤碳排放的住房交换框架”的研究文章,则为缓解城市过剩通勤、助力城市低碳发展提供了全新路径。
这一研究结果不仅为北京等超大城市提供了低碳精细化的新方案,更让外界看到了首都师范大学在该领域的实力,而其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正是承载这一实力的关键源头。
![]()
提及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建院历史可追溯到1954年的地理专业。历经七十余年深耕,该学院已形成以地理学为主体,融合旅游、环境、测绘、水利等多学科的综合发展格局,兼具理、工、文多学科交叉优势。
如今,该学院的地理学不仅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群,还在全国学科排名中稳居前10,其ESI全球学科(地球科学)排名更是跻身前1%,实现了历史底蕴与硬核实力的同步攀升,为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
在亮眼的学科实力背后,还有一支高水平、多层次的师资队伍作为支撑。该学院现有教师100人、正副教授75人,意味着本科生可以接触到更加优渥的教学资源。
此外,师资队伍中名家荟萃:中国工程院院士担任名誉院长引领学术方向,北京学者、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等“大咖”级人才坐镇,13位中青年教师还入选多项省部级以上人才项目。这些强大的师资力量不仅为课堂教学提供了高质量保障,更为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开展学术探索创造了充足机会。
![]()
在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上,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也有其独特的亮点,该学院紧密对接行业需求与社会发展趋势,形成了特色鲜明、层次完善的专业布局:
其中地理科学(师范)、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旅游管理、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为省级一流专业,覆盖基础教育、地理信息技术、旅游管理、遥感应用等关键领域。四个本科专业百花齐放、各有千秋,无论是立志投身中学地理教育,还是深耕GIS技术研发、遥感数据分析,亦或规划旅游行业发展,学生都能找到精准匹配的专业方向。
更贴心的是,为进一步拓宽学生学术视野与职业发展路径,该学院还创新开设双学士学位项目:地理科学(师范)-历史学师范双学士学位项目、地理信息科学-考古学双学士学位项目。这些跨学科培养模式,让学生在掌握主专业核心能力的同时,多掌握一门“硬核技能”,为未来就业或深造提供更多可能性。
![]()
教师赵娟娟的研究成果既是首都师范大学在该领域实力的缩影,也是其未来发展的生动注脚。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度日益提升,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正站在时代的前沿,以其独特的学科优势和卓越的师资力量,引领着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实践走向新的高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