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就是病人的胆儿啊!”四年过去了,杜周云阿姨说起这话,眼里依然闪着光。回想起刚做完乳腺癌手术的那段日子,她又虚弱又抑郁,连放化疗都无法进行。在她看来,医生那时给予她的,不只是药方,更有走下去的勇气。“现在我跟老伴一起洗车,日子过得挺踏实。”
对许多癌症患者而言,最艰难的往往是身体垮掉和心理崩溃的双重打击。如何在对症治疗的同时,帮助患者找回内心的力量,常常是康复路上关键的一步。
![]()
【意外发现,生活骤变】
2021年8月,家住河南新乡的杜周云,无意中摸到自己左乳有一个硬疙瘩。起初以为是普通增生,但按压时的隐隐作痛让她不敢大意,随即前往当地医院检查。诊断结果是“乳腺占位”,医生建议立即手术。
同年8月16日,杜周云接受了左乳癌根治术。术后病理报告显示:(左乳)浸润性癌,伴淋巴结转移。
身体上的痛苦随之而来。“手术后伤口疼得厉害,晚上根本睡不着,只能坐着。但坐一会儿又累得不行,连端水杯手都会发抖……”然而,比身体创伤更难以承受的,是巨大的心理压力。
“癌症”、“转移”这些字眼在她脑海里盘旋,让她控制不住地胡思乱想,越想越害怕。“那时候满脑子都是不好的事,总觉得自己活不长了,饭也吃不下。”情绪极度低落和焦虑,使她不得不开始服用抗抑郁药物。
  更棘手的情况出现了。经医生评估,由于她的身体条件太差,无法耐受常规的放化疗。家人看着她日益消沉,心急如焚,却不知如何是好。
【一线希望,双向调理】
就在全家人一筹莫展之际,转机悄然出现。河南省人民医院的一位护士向他们建议:“你们去农业路上找找袁希福大夫。我小姨之前得的是宫颈癌,也是身体弱不能放化疗。”
![]()
2021年9月2日,在女儿的陪伴下,杜周云来到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求诊于“国家非遗保护项目——袁氏中医肿瘤疗法”第八代传承人袁希福老中医。
袁希福老中医仔细观察了她双颊泛红、皮疹严重的情况,并结合其脉象、舌苔,以及饮食、二便等综合状况,开出了以“疏肝解郁、健脾益气”为主的方子。
考虑到杜周云情绪特别低落,袁希福老中医特意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安慰她:“你别把自己想成个‘没用的人’。就好比一张破桌子,摇摇晃晃的,但楔个钉子加固一下,照样能用。你的身体只是暂时‘松了劲’,中药帮你补回来,肯定能好起来!”
“就这句话,我一下可提起来劲了!”杜周云回忆道,“后来每次去袁大夫那里,都觉得轻松开心。”
【身心同治,重获新生】
中药与真诚的“心药”开始同时发挥作用。
服药半个月左右,杜周云心慌胸闷的症状明显减轻。一个月后,她已经能正常吃饭睡觉,甚至可以下楼散步了。
2021年11月17日,她前往医院复查,结果提示:乳腺、淋巴结均未见异常。
“看到报告之后,我就控制不住了,在医院里就哭了出来。”杜周云说,“那一刻,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感觉自己真的又活过来了。”
此后,她坚持按疗程服用中药。令人惊喜的是,连困扰她二十多年的胸闷老毛病,也在不知不觉中慢慢消失了。
从2022年开始,根据袁希福老中医的建议,杜周云的用药方案调整为“春秋两季巩固用药”。这种方式既能调理身体、预防复发,又不会给生活和经济带来太大负担。
2022年2月的复查显示,她的各项肿瘤指标全部正常,尿酸也恢复正常。连医生都感叹:“恢复得比预期好太多。”
【踏实生活,感悟人生】
随着身体状态日益稳定,杜周云萌生了做点轻省工作的想法。后来,她便和老伴一起找了份洗车的活儿。
“活不重,就是给客户擦擦车、冲冲水,时间也自由。每天忙忙碌碌的,比在家闲着开心。”
如今,抗癌步入第四个年头,杜周云早已走出了抑郁的阴影。每天和老伴一起上下班,晚上回家做顿热乎饭,周末去公园散步,构成了她简单而充实的生活。
![]()
她常感慨地说:“袁大夫不仅治好了我的身体,还解开了我的心结。现在我才真正明白,癌症其实没那么可怕,只要心态好、选对方法,照样能把小日子过好。”
从深陷抑郁无法自拔,到与老伴携手洗车、享受平凡日常,杜周云的四年,是一场身体与心灵的双重康复。她的故事仿佛在说,即使遭遇重疾,只要找到正确的支持和内心的力量,生活依然可以回归温暖踏实的轨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