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占理儿。
我们河南有个叫‘小莉帮忙’的节目,前两天看了一期,被气得不行,真想劝他们别帮那个忙。
咋回事呢,我给大家理一下头绪。
郑州有对结婚15年的夫妻,婚后俩人疯狂造人。先是生了两男两女,凑了两队‘好’。随后又生了仨,凑够了‘葫芦娃’的数量。
现在啥光景大家都知道,敢这么生孩子玩的,家庭八成都有矿。可这对夫妻呢,其实就是普通小康水平,丈夫做个小生意,妻子也得工作才能养得起这么多孩子,以及一个年迈的公公。
生活负担本就沉重,7个孩子更是雪上加霜。贫贱夫妻百事哀,这对夫妻也没能躲过。
![]()
一日丈夫晚上喝醉了酒回到家,妻子抱怨了几句,不知怎么的就触动了丈夫的逆鳞,被丈夫一顿暴打。光打还觉得发泄得不够,还冲着妻子喊话:受不了就离,爱去哪去哪。
不知道他当时哪里来的底气,似乎吃准了妻子一样。没想到,妻子顺了他的意,而他也赌气地同意了。妻子‘净身出户’,孩子、房子都留给了前夫。
![]()
没过多久,这丈夫就受不了了。想想也能明白:家里7个孩子的一日三餐、吃喝拉撒,大的送上学,中的送幼儿园,小的家里带,他一个人根本应付不来。最重要的是,根本没有时间去挣钱。
这时候他才知道妻子的重要性,然后自然就想着跟妻子复合。妻子当然不肯同意了,好不容易脱离了苦海,谁愿意再往火坑里跳。
没办法丈夫就找到了小丽帮忙,想通过媒体的力量,挽回自己的妻子:可他采用的是啥策略呢?
![]()
带着孩子向节目组诉苦,说自己多么不容易,多么爱妻子,孩子多么需要妈妈,甚至搬出了老父亲在节目里念叨儿媳妇的好,可是对自己的过错却轻描淡写。
![]()
直到节目组拨通妻子电话,才知道丈夫曾酒后打过妻子。看到这儿,大家都能看明白,这丈夫想复婚,根本不是后悔,也不是爱妻子,而是想把妻子这个免费劳动力‘招’回来。
![]()
他跟妻子离婚,也像极了企业裁员,裁到大动脉。他这是拿刀子捅自己的大腿根,血止不住地往外喷了,才知道妻子的重要。
早干嘛去了。节目里妻子并未同意复婚,但同意了约个时间见面聊聊。我估计很多人都跟我看法一样:妻子千万不要同意复婚,不说什么孩子、家庭的。但就说家庭暴力这事,只要有一次,就会有第二次。决不能给他机会。
另外,这事里最不可思议的,就是大家都想不到在如今这个年代,普通家庭敢生7个孩子。
就拿我来说,有一个儿子。头些年孩子还小的时候,我爸妈、老丈人丈母娘也曾劝我们再要一个。可我们两口子死活没同意。为啥,因为养一个就心力交瘁了,根本不敢想二胎。
而他们家境一般却生了7个,为啥要生这么多呢?
我觉得最合理的解释就是,多子多福这类传统思想的影响。
大家都知道,我们河南一直以来都是农业大省,多年来经济发展、文化进程都相对缓慢一些,所以大家曾经对河南的印象就是穷,落后。就像早些年一说到河南人,大家都想到‘偷井盖’这个梗一样。
这些年情况好了很好,大家对河南人的印象也改观了不少。但一些传统的重男轻女、相夫教子、传宗接代、多子多福的思想,在我们这边一些家庭中依然根深蒂固。
![]()
倒不是说这些思想不正确,也不是说有些传统思想就一定要舍弃。而是想说,时代在改变,咱们得想想有些思想要不要改变一下,去适应和顺应时代的变化。
毕竟在这个年代,和尚都开宝马坐奔驰了,道士都拍短视频宣传道法了。这些延续的数千年的佛教、道家人士都被迫做出了改变,咱普通人真没必要坚守一些传统。
新中国成立后,咱们很长时间都是农业国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很多兄弟姐妹好几个。所以老一辈人总以那时候那么艰苦,都能把这么多孩子养活大,你们现在条件这么好,应该多生几个,来劝年轻人结婚生子。
这种说法虽然道理上说得通,可实质上是完全错误的。
那时候咱们是农业国家,生产力低下,生孩子多,一方面是没啥避孕措施,另一方面是因为劳动力是第一生产力,多生一个就能多分点地,养大了就多一双干活的手。
![]()
所以人口曾短时间爆发式增长,但当时生产水平就那样,小麦产量低、袁爷爷的杂交水稻也没研究出来、病虫害防治水平几乎没有,农田灌溉基本靠雷公电母,所以粮食不够吃,出现过几次饥荒,最严重的就发生在我们河南,我把小时候啃过树皮,吃过树根。
后来大家也知道了,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可人少了,家里劳动力就少,地里的活干不完,所以有了偷生游击队。再加上以前人们被饿怕了,坑蒙拐骗等各种情况自然也多。这不是河南人打心眼里就坏,而是被生存逼的。
在那种环境下,你家人口少,没男人,就会被欺负,这种事在农村很普遍。再加上男孩长大结婚娶回来媳妇后,媳妇承担生孩子、做饭、照顾老人这些活,男人就能腾出空来干活、种地、挣钱。
很自然地,生男孩成了明显的‘大收益’事件,而生女孩就成了‘赔钱货’。
可是,世界唯一不变的规律就是,一切都在变。
![]()
到了现代,劳动力靠边站了,科技成了第一生产力。农业不需要那么多人了,人们涌进了城市,凭本事打工挣钱。一些有传统思想的人,在进城后渐渐发生了改变;但也有些人,依旧坚持着传统的想法,固执地坚守。
这种坚守不是对错的问题,而是能否在这个时代生存,或者说在这个时代胜出的问题。以前多生个孩子,无非就是多双筷子的事。可现在不行了。
以前只要让孩子能吃饱饭就行,长大力气上来了,就能种地干活,就能活得下去。
可现在,有把子力气,最多在工地当个工头,根本爬不上去。现在拼的是营养、科学、教育、头脑、情商等等。多个孩子多双筷子倒也能养得活,但也仅仅是养得活而已。
今天的教育,有点像美国的精英教育,这不是咱们刻意模仿美国,而是因为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稀缺资源。国家实行义务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扫盲,让所有人都有些文化,这样才有利于工业化的快速实现。
但从高中开始,大家都知道,那是一种选拔式的教育,挑出来那些有头脑的孩子,再按照水平送进不同的大学学习,将来为科技发展、国家建设做贡献。
![]()
可大家也知道,义务教育阶段,其实多数孩子都差不多,虽然会有些天生不适合学习的,但普遍来说智力相差都不大。那些考不上高中的孩子,差就差在‘教育投资’上。
近几年的内卷就是最好的证明。试想,如果家长的这些投入,都非常明显的没有效果,恐怕教培行业早就黄了。正是因为有效果,大家才趋之若鹜,才不断加大投入。当然了,这种教育投资,也体现在对孩子身体、心理方面,表现在日常生活、亲子关系里。
回到他们夫妻俩这事上,普通家庭生了7个孩子,如果每个孩子都像人家独生子女那样投入,他们大概率承担不起。如果7个孩子都不进行投入,那将来大概率比不过别人家的孩子,只能在底层艰难的生存。
既然如此,为啥要生下他们呢?他们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来,他们没得选。等到他们18岁可以选择的时候,他们又能有哪些选项呢?
时代在变,生产力在变,并且当前还在改变,未来可能是AI的天下。你可以选择不改变,不顺应时代,但是你得接受不改变的代价。
大家对AI的恐惧,担心AI取代咱们的工作机会,本质是什么?是大家习惯了当前的工作形式,不想做出改变,不想走出当前的‘舒适圈’。
可是,大家也能明显感觉出来,现在改变越来越多,越来越快,还没等你做出改变,新的变化就来了。
写这些,是想让大家应该明白一个事:改变永远不会停止,并且随着技术的进步,改变会更加快速。
以前大家习惯了慢节奏,恐怕以后要做出改变,去适应一个快速改变的社会和世界。
希望大家提前做好心理准备。
全文完,扯得有点多、有点远了,感谢阅读,如果喜欢请点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