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美的发布第三季度财报:营收 1119.3 亿元,同比增长 10.06%;净利润 118.7 亿元,同比增长 8.95%。
从全年来看,美的依然保持着稳健的增长态势。特别是 To B 业务表现亮眼,新能源及工业技术、智能建筑科技、机器人与自动化业务收入分别达到 306 亿元、281 亿元、226 亿元,同比增幅分别为 21%、25%、9%。
但是,资本市场似乎对美的的增长空间持谨慎态度。目前美的市值 6319 亿港元,市盈率只有 14 倍,远低于小米的 28 倍。今年以来,美的股价累计涨幅 14%,而同期恒生指数涨幅 31%。
![]()
图片来源网络
为什么会这样?答案很简单:市场看到了小米这个强大的挑战者。
其实早在2014年的时候,美的和小米曾经是业界羡慕的 "神仙眷侣"。当时双方进行交叉持股,美的投资小米 12.73 亿元,小米投资美的 12.11 亿元,实现了优势互补,美的提供制造能力,小米提供互联网入口。双方还推出了联合产品 i・青春智能空调,售价 2699 元,方洪波当时将此称为 "制造思维与互联网思维的化学反应"。
到了2018年,小米正式进入空调市场。对小米而言,空调是继手机、电视之后必须拿下的家庭流量入口,但对美的来说,这直接触及到自己的利益,双方的矛盾开始显现。
再下一年。小米成立大家电事业部,全面发力空调、冰箱、洗衣机等大家电产品;美的则迅速反击,推出线上品牌华凌专门对标小米;与此同时,小米开始减持美的股票,退出前十大股东之列,双方的关系彻底破裂。
2024 年,美的清仓了全部小米股份,累计套现 18.37 亿元,投资收益约 5.65 亿元。这一动作标志着双方十年合作的正式终结,为全面竞争扫清了障碍。
![]()
图片来源网络
小米的机会在于能否将其生态优势转化为持续的竞争优势。一个是 "人车家全生态" 战略的成功实施,通过汽车业务带动整个生态的发展;二是在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摆脱对外部供应链的依赖;再者是完善线下渠道布局,弥补线下短板;最后是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提升用户体验。
美的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保持制造优势的同时,提升互联网化水平。这包括将数字化能力深度融入制造体系,提升用户运营和数据驱动能力,加快产品创新和迭代速度,以及适应新的渠道格局变化。
![]()
图片来源网络
美的和小米的竞争,不仅仅是两家公司的战争,更是两种商业模式的较量,两种思维方式的碰撞。同时,这场竞争也在提升整个行业的效率,推动降本增效,促进技术创新,最终改善用户体验,让广大消费者受益。无论最终谁胜谁负,这场战争都将推动中国家电行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