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6月18日,福建长汀罗汉岭,有个穿长衫的清瘦男人慢慢走向刑场。
他脸上没一点怕的样子,还带着笑,盘腿坐下说“此地很好”,接着高唱《国际歌》,枪声一响,人就没了。
这人是瞿秋白,才36岁,还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
![]()
按说这样的烈士,建国后应该常被纪念才对,可毛主席却曾说“以后少纪念他”。
我第一次看到这段历史时特别纳闷,好好的烈士为啥不让多纪念?后来翻了不少资料才慢慢明白,这里面的门道真不少,不是一句“否定他”就能说清的。
从常州书生到革命掌舵人
瞿秋白1899年生在江苏常州,家里是书香门第。
本来他想当文学家的,毕竟从小就爱读书,文学天赋也高。
我之前去常州瞿秋白故居,还看到过他年轻时读的那些书,书页上密密麻麻的批注,能看出来那时候他满脑子都是文学理想。
![]()
可那时候国家太乱了,民族都快亡了,谁还能安心只搞文学?五四运动一爆发,瞿秋白就扎进去了,成了新文化运动里的活跃分子。
后来他在北京俄文专修馆学俄语,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这才慢慢变了想法。
1921年他去莫斯科见到列宁,回来后就认定“只有马克思主义能救中国”。
1922年他入了党,没几年就成了党内的理论大佬。
1927年大革命失败,党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是他站出来主持“八七会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方向,等于是给党指了条明路。
![]()
本来想只看他的革命经历,后来发现不了解他的文人底色,根本懂不了他后来的那些事他身上既有政治家的果断,又有知识分子的敏感,这种矛盾从一开始就跟着他。
后来他还去苏联当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回到上海后又和鲁迅一起搞左翼文化运动。
就算1931年被王明排挤,没了领导职务,他也没放弃,照样在文化战线干活。
1934年红军长征,他因为生病没跟上,留在苏区继续做宣传工作,1935年2月在福建长汀被捕。
![]()
国民党怎么威逼利诱他都不低头,这份骨气真的没话说。
毛主席:少纪念
瞿秋白在牢里写了篇两万字的《多余的话》,就是这篇文章,让他死后的评价变得复杂。
本来这只是他对自己一生的反思,里面有对革命的忠诚,也有文人式的自我剖析,甚至还有点对革命前景的迷茫。
可1950年代这篇文章,被香港的国民党杂志登了出来,立马就有人拿这篇文章说他“动摇”“软弱”,还有人断章取义说他后悔搞革命了。
![]()
毛主席之前其实特别认可瞿秋白,还说过“他在革命困难的时候坚持英雄立场,宁愿死也不投降”。
可看到《多余的话》之后,态度就变了,还说“以后少纪念他,多纪念方志敏”。
我一开始也觉得毛主席是不是对瞿秋白有意见了?后来才想明白,那是对他的保护。
新中国刚成立没多久,意识形态斗争特别紧,《多余的话》很容易被敌对势力利用,到时候不仅瞿秋白的名声要毁,还可能给党添麻烦。
![]()
毛主席说“少纪念”,更像是一种保护与其让他被卷进无意义的争论里,不如先把这事放一放,免得他死后还不得安宁。
而且我查资料时发现,毛主席也没完全不提瞿秋白,后来还说过“他的精神和思想会永远活着”。
从“叛徒”标签到平反昭雪
那时候的人把《多余的话》当成“自首书”“投降书”,硬给瞿秋白扣上“叛徒”的帽子。
1980年中共中央正式给他平反,邓小平还特意说“讲他是叛徒就讲不过去,非改不可”。
![]()
从那以后,大家才慢慢看清真相瞿秋白在牢里从来没屈服过,《多余的话》只是一个知识分子在生命最后时刻的坦诚,不是什么“投降”。
现在再看瞿秋白,我觉得他最难得的地方,就是没把自己塑造成完美的“革命圣人”。
他敢说自己的迷茫,敢剖析自己的矛盾,这种真实比任何口号都有力量。
毛主席当年说“少纪念他”,或许也是怕后人把他捧得太假,忘了他首先是个有血有肉的人,其次才是革命领袖。
![]()
如今瞿秋白的故居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他翻译的《国际歌》还在被传唱,他的文章也被重新整理出版。
36岁慷慨赴死的他,不管有没有被频繁纪念,那份对信仰的坚守,早就刻进了民族精神里,这就够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