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级市,一度是中国城市体系中最容易被忽视的群体。但在2024年,一个名字却在“地级市GDP榜”上杀出重围,引发全国关注。
![]()
它不在东南沿海,也不是省会城市,却在经济总量上超过了洛阳、南宁、太原这些响当当的名字。这个城市叫榆林,一个地处陕北黄土高原的内陆城市,GDP高达3485亿元,稳坐中西部最强地级市的宝座。
原本以为,这样的成绩属于苏州、佛山,或许金华也行。可偏偏是榆林,一个曾经被贴上“贫瘠”“沙漠边缘”的地方,交出了一张漂亮得令人难以置信的成绩单。这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逆袭故事?
踩中时代节拍的“资源富豪”
榆林的起点并不高,但起手牌却极为罕见。这座城市地下藏着的,是实打实的“黑金”——煤、油、气三宝。有人形容它是“中国的科威特”,一点也不夸张。
![]()
按照《中国矿产资源报告》的说法,榆林每一平方米地下就躺着6吨煤、140公斤石油和1立方米天然气。尤其是神府煤田的发现,成为榆林家底的“王炸”。1981年,185勘探队在神木和府谷一带找到了这片宝藏,煤层厚、煤质好,硫分、灰分都极低,堪称煤炭界的“优等生”。开采成本低,运输方便,简直是为工业时代量身定制的财富密码。
更巧的是,这张牌打出的时机恰到好处。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经济全面提速,工业用能暴涨,煤炭一下成了“硬通货”。2002年到2012年,中国迎来了煤炭的黄金十年,价格飙升、资本疯抢,一座座矿井变成了印钞机。
![]()
榆林自然没有缺席这场财富盛宴。煤炭价格一度冲上千元一吨,地头的煤老板成了全国媒体追逐的对象。这十年,是榆林最初的“原始积累期”。靠着地下的资源,榆林不仅跑进了全国GDP前列,还迅速拉起了城市框架,修路、建楼、搞工业,一气呵成。
但靠资源吃饭这件事,从来都不是长久之计。有些城市富得快,垮得也快。榆林是否也会掉进这个“资源陷阱”?它交出的答案让许多人改观。
![]()
转型与远见
2015年,是个转折点。煤炭市场急转直下,价格从520元/吨跌到372元,许多资源型城市遭遇“断崖式”滑坡。一夜之间,从“富得流油”变成“债台高筑”的不在少数。
但榆林顶住了。它没等到市场把路堵死才想着转身,而是提前做了功课。
早在煤炭红火的年代,榆林就开始琢磨,光靠“挖煤卖煤”赚快钱,不如把煤吃干榨净,搞技术升级,把“黑金”变成高附加值的产业。
![]()
拿“兰炭”来说,过去是点天灯、冒黑烟的污染源,现在成了清洁能源循环圈的主力军。荒煤气不再白白排掉,而是被回收拿去炼金属镁,污染少了,利润多了,一举两得。
再看煤化工与盐化工的融合,榆林把煤炭生产的甲醇、烯烃和盐化工的氯气对接,生产出了PVC和可降解塑料。
科技的力量也没缺席。2022年,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刘中民团队在榆林投产了全球最大的煤基乙醇项目。这意味着榆林不只是在把煤“烧掉”,而是在用科学的方法,把煤变成产业链上的高端产品。
![]()
靠着这套组合拳,榆林成功避开了“资源诅咒”,从资源输出地转变为产业输出地。这一步,不仅保住了经济基本盘,更为城市的未来打开了新空间。
人与城:资源之外的长跑逻辑
走进榆林,不止能看到煤矿和化工厂,还能看到绿树成荫、街道整洁、教育医疗全覆盖的生活图景。这种反差感,才是榆林真正的底气。
曾经的榆林,和沙漠是邻居。毛乌素沙漠一度覆盖全境,林木覆盖率不到1%。风一吹,连天都黄了。但几十年来,一群人扎根黄沙,硬是用手种出了一片绿洲。
![]()
石光银、牛玉琴这些名字,在榆林无人不知。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地治沙造林,把森林覆盖率拉高到了43.2%。黄河里的泥沙量也大幅减少,为榆林的生态转型打下了坚实基础。这种“能吃苦”的干劲儿,是榆林人骨子里的东西。
发展成果,也没被少数人拿来炫富。榆林搞的是“藏富于民”,15年免费教育、神木县的全民免费医疗,这些听起来像“理想国”的制度,在这里已经实施多年。就医可以“先治疗后付费”,机场有国际航线,孩子上学不用掏钱,老百姓的获得感不是喊口号,是能摸得着的实惠。
![]()
财政怎么花?2023年,榆林83.6%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都用在了民生领域。城市发展不是看楼多高、路多宽,而是看老百姓过得踏不踏实。榆林用行动告诉大家,资源得来容易,但把资源变成福祉才最难得。
榆林没止步于眼前的红利,还在为更远的未来布局。
煤化工的副产品“灰氢”,通过碳捕集技术变成“蓝氢”,再加上风电制成的“绿氢”,榆林已悄悄进入国家氢能战略赛道。这是顺应能源结构转型、碳中和的大方向。
![]()
基础设施也没落下。延榆高铁等项目开建,让这座内陆城市不再“孤岛作战”,而是逐步融入关中城市群,接入更大的经济循环体系。
回看榆林一路走来,从黄沙满地到绿意盎然,从煤价起落到产业升级,从资源富集到民生优先,是一场深度的结构转型。
它靠资源起家,却没被资源绑架;它在危机中求变,也在稳定中谋远。更可贵的是,它把发展红利变成了老百姓的生活底色,把技术革新转化为城市的产业逻辑。
![]()
这座中西部的“黑马”,也许不会像苏州那样风光在前台,但它用自己的方式,走出了一条属于资源城市的升级路径。榆林的经验,不只对内陆城市有参考意义,对全球资源型城市来说,也是一份值得借鉴的答卷。
发展,从来不是靠运气。真正决定城市命运的,还是人。榆林,用三十年光阴,讲了一个很朴素但很有力量的故事。
信息来源:陕西:加快榆林能源革命 重塑“传统煤城”面貌——新华网2024-03-01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