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课本里说的卫青、霍去病,封狼居胥,骑兵冲进草原,马蹄声跟打鼓一样,少年将军的形象,谁脑子里没过电一样兴奋过,真把历史书翻烂了才发现。
![]()
卫青霍去病那几场大战,更像是过年的烟花,特别亮,一下子就没了,后来匈奴到底怎么没的,好多人不知道,东汉有个窦宪,外戚,大权臣,手里有兵,一说起他,骂的多,历史这东西,总爱记住开头那几个人,翻到最后一页,谁干的,反而没人提。
![]()
卫青、霍去病打仗是厉害,汉朝北边战线的顶梁柱,卫青这个人能磨,霍去病敢冲,汉武帝手里一软一硬两张牌,把匈奴打得找不着北,可匈奴那摊子事,就像地上的草,你今天割了,明天风一吹,又长出一片,主力打散了,过两年又聚起来,草原上的人,就是这么顽强。
![]()
仗打完了,以为没事了,皇帝一换,国力一松,人家又回来了,霍去病活得短,二十四岁就没了,卫青老了以后权力也没了,汉武帝晚年把国家折腾得够呛,匈奴又开始在边境闹事,史书里那句“边事复扰”,说的就是这个。
![]()
打匈奴真就像割草,一茬接一茬,根还在土里,不把根挖出来,这事就没完,拖了几百年,最后让窦宪给彻底解决了。
![]()
汉朝跟匈奴的事,根本不是一两场仗能说清的,这是地理,是政治,南北方几百年的拉锯战,秦始皇修长城,卫青霍去病打进草原,王昭君嫁过去,都是为了让北边安稳点,秦汉换代那会儿,中原自己乱成一锅粥,北方根本管不住。
![]()
汉朝刚建立的时候,没钱也没兵,根本不敢打,只能送女人过去和亲,刘邦在白登山被围,差点小命都丢了,后面几代皇帝都是咬着牙攒家底,到了汉武帝那会儿,国力终于起来了,才敢主动出去打,卫青霍去病赢了面子,匈奴的底子还在,霍去病一死,没人能接上,匈奴的问题就一直悬着。
![]()
历史就在那转圈,匈奴自己还分裂了,南匈奴跑来投靠汉朝,北匈奴还在那折腾,王昭君和亲,王莽乱改制度,又是一轮混乱,直到刘秀建立东汉,才算又喘过气来,北匈奴那帮人,就是不死心,抢商队,抓人,边疆老百姓没过过一天安生日子,东汉也烦透了。
![]()
到了东汉和帝的时候,情况不一样了,国家稳定,有钱有粮,边疆的军队也能调动,窦宪这个人,是窦太后的哥哥,章帝的姐夫,朝廷里说话最管用的人,名声不太好,仗着自己是外戚,干过不少出格的事,但带兵打仗确实是把好手。
![]()
那时候东汉要打北匈奴,形势跟以前完全不同,北匈奴自己内乱,又碰上天灾,南匈奴已经跟汉朝穿一条裤子,北边被孤立了,可兵力还有十几万骑兵,谁也不敢轻易动手,万一打输了,文官那帮人的唾沫星子能淹死你。
![]()
窦宪偏要干这事,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也好,为了建功立业也罢,他咬着牙就上了,公元八十九年,窦宪带着大军,联合南匈奴一起出兵,南匈奴熟悉地形,在前面带路,汉朝主力在后面推,一路围追堵截,把北匈奴打得稀里哗啦,军事上一顿猛揍,政治上也不含糊,窦宪先是让南匈奴那边的人去刺杀了北单于,然后主力大军跟上,一直追到了燕然山。
![]()
那一年,几百年的死结,就这么解开了,窦宪在燕然山上刻了个碑,史书上写“登燕然山,刻石纪功,凯旋而还”,这不是吹牛,北匈奴就是从这一战开始彻底垮了,剩下的往西边跑,后来成了欧洲历史上的匈人,再也回不来了,封狼居胥听着像诗,勒石燕然才是真正的句号,前面是少年将军的冲锋,后面是老大帝国的收官,这场仗打完,匈奴这个词就从中国历史上消失了,北方的舞台换了主角。
![]()
窦宪回到朝廷,人就飘了,功劳太大了,尾巴翘得老高,朝里早就有人看他不顺眼,等窦太后一死,他马上就被人扳倒,流放,最后饿死,这就是权力斗争,仗打赢了,不代表你的位子就稳了,卫青、霍去病打残了匈奴,陈汤、王昭君稳住了局势,最后是窦宪来收尾,匈奴成了历史名词,北边再也没有一个叫这个名字的对手了。
![]()
很多人看历史,就喜欢看那些热血沸腾的片段,英雄出场,意气风发,窦宪这名字没那么响亮,权臣,外戚,标签不好听,但历史不是只看谁更出风头,有人负责开场,就得有人负责打扫战场,卫青霍去病打的是汉武帝那股气,窦宪打的是东汉攒下来的家底,一个是拼命,一个是算账,谁功劳大,真不好说,但谁把这事了结了,是清清楚楚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