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摄影 杨涛
10月30日上午,2025中华文化天府论坛在成都开幕。开幕式主论坛上,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宋新潮以《40年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为题发表主题演讲,系统梳理中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40年来的发展成就与实践经验。
![]()
宋新潮在主论坛发表演讲
2025年是中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40周年。宋新潮说,“今年7月11日在巴黎召开的教科文组织第47届大会通过决议,将‘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也是中国第60项世界遗产。”他介绍,自1987年成功申报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以来,中国现有60项世界遗产,涵盖文化遗产41项、自然遗产15项、混合遗产4项。
宋新潮将40年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事业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1985-1994年为起步探索阶段,1995-2005年为加速推进阶段,2006-2011年为转型发展阶段,2012-2025年为创新引领阶段。并从五个维度深入解读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为全国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中国方案”。
在“世界文化遗产促进文物领域国际交流”方面,宋新潮列举多项合作成果:1985年以来中国文物保护机构开展一系列国家间合作,1993年与盖蒂联合举办石窟寺遗址管理云冈培训班,1995年与教科文组织合作清西陵木结构培训班,以及教科文组织开展的唐大明宫含元殿、龙门石窟保护、新疆石窟保护等外援项目。敦煌与美国盖蒂保护所1989年起长达十年的合作,总结了一套研究保护壁画治理病害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程序。
同时,中国积极参与丝绸之路、亚洲茶景观等国际申遗主题研究,其中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2023年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宋新潮
谈及遗产保护国际文件及理念影响,宋新潮梳理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1954年以来通过的《武装冲突情况下保护文化财产公约》《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威尼斯宪章》等一系列遗产保护公约。 在“国际理念中国化实践”上,宋新潮重点介绍《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的制定过程,称该《准则》归纳了中国文物保护70余年的经验,同时吸收了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理念,是我国第一个将国际理念“落地”的文件(2000年·承德)。随着国际合作的开展和对有关国际遗产保护文件的认识,不改变原状、真实性、完整性、可逆性、最小干预、定期评估等一系列重要遗产保护概念、理念渐渐被引入中国遗产保护领域。
宋新潮表示,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也推动了中国文物保护范畴的扩展。目前中国已有庐山国家公园、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等6项文化景观,丝绸之路、大运河2处遗产线路;《文物保护法》及《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将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古石刻、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和村镇,文化景观、文化线路、工业遗产、活态遗产等纳入保护范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类型也得到丰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巡视管理办法》《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数据总表、元数据表与监测指标》等也在不断完善遗产保护的管理制度建设、管理规划和监测预警工作制度。
在40年的里程碑之年,宋新潮坦言有许多经验值得总结。“40年以来,中国自觉遵守《世界遗产公约》和《威尼斯宪章》,持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进国际理念持续中国化,促进文化遗产交流合作和文明交流互鉴,为全球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