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记者 杨爽) 10月29日,“人工智能焕新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学术交流会暨中国文物学会信息化专业委员会2025年会在盐城中国海盐博物馆成功举办。中国文物学会、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国家文物局数据中心)、中国文物报社、江苏省文物局,以及全国部分省级文物行政部门、文物博物馆单位、中国文物学会信息化专业委员会会员单位代表共60余人参会。
![]()
大会现场
盐城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黄希别克·努尔旦在开幕致辞中指出,要把握人工智能与文化遗产融合的重要机遇,通过推进数字化采集、智能管理和沉浸式展示,让文物古籍“活”起来,生动讲好中国故事。他希望本次会议能够为文化遗产保护注入新动能,开创科技赋能文保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博物馆处处长刘旭东表示,江苏近年来依托数字化手段持续创新文物展示利用方式,推出“家门口看大展”等活动,接待观众超210万人次,宣传效果显著。他相信,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文物活化利用中的深入应用,文化遗产将在新时代焕发更加璀璨的光彩。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顾玉才强调,我国丰富的文物资源,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记忆与精神,是我们文化的根与魂,亟待我们进行有效保护与传承。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在文物保护利用上的应用取得了重大突破。他指出,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不仅是对文明基因的智能重组,也是文化生命力的延续。中国文物学会将持续支持信息化专业委员会工作,与社会各界一道,在人工智能浪潮中守护文明火种,于数字时代赓续中华文脉。
开幕式由中国文物学会信息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喆主持。在随后的主题演讲中,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国家文物局数据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刘洋系统阐释了“以人工智能赋能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规划与路径;北京市文物局二级巡视员刘洪昌结合北京四次文物普查实践,展示了如何通过GIS“一张图”与AI病害识别技术实现文物资源动态监管与科学决策;陕西省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马宝收深入解读了“陕西省文物保护管理一体化平台”的“2111+N”架构设计;湖南省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处长刘则生动介绍了“数智化文博的湖南答卷”。
![]()
参会嘉宾参观盐城市博物馆
承办方代表、盐城中国海盐博物馆(盐城市博物馆)馆长朱海燕分享了该馆在数字化转型中的实践成果。通过构建“时空折叠、跨界共生、智慧生长”三维体系,博物馆成功打造了“盐引疑云”沉浸式体验、AR导览、数字主题展等项目,线上话题阅读量突破4000万,累计接待观众256万人次。未来,该馆将持续建设中华盐文化数字资源库,不断深化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创新。
当天下午的主题演讲由盐城中国海盐博物馆(盐城市博物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黄明慧主持。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南京博物院、四川省文物交流和信息中心、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南京大报恩文化发展基金会等单位的相关负责人与研究员围绕“科技赋能,拓展文化遗产新境界”展开深入交流。
会后,与会代表共同体验了盐城市博物馆精心打造的“博物馆之夜”,在“盐引疑云”沉浸式探秘、数字人“盐小博”智能导览、AR文物互动等数字化项目中,切身感受新技术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所带来的创新活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