豨莶液——这个名字,对很多人来说或许陌生,但它背后却是一段横跨千年的中药传奇,更是现代制药科技与传统智慧融合的典范。豨莶液来源于宋代经典方剂“豨莶丸”,并以其独特的液体制剂形式,为古老草药注入了崭新的生命力。
豨莶丸可追溯至宋代唐慎微的《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卷十一引《成讷方》。其中,流传着一则生动而感人的民间医案,讲述了豨莶丸的神奇起源:唐代,江陵府节度使成讷的弟弟成䜣不幸中风,瘫痪在床,遍访名医却束手无策。正当家人心灰意冷之际,一位名叫钟针的游方道士出现了。他提出一个奇特而大胆的治疗方案——豨莶草丸。
成讷谨遵道士指点,于五月采摘豨莶草,历经“九蒸九晒”的繁复炮制,熬煮捣烂成丸。成䜣每日空腹服用,令人欣喜的是,他的病情竟奇迹般地好转,最终得以完全康复。这则医案迅速流传开来,豨莶丸的神奇功效也因此为世人所知。北宋时期,著名贤臣张咏在益州从政时,偶然发现一块石碑,上面刻录着养生秘术与豨莶丸药方。张咏制备并服用,深感其效,于是将其药方与制备的成药一并献于皇帝,并称其:“至贱之中,乃有殊常之效!”——意指这种看似普通的草药,却蕴含着非凡的功效。
豨莶草,味辛、苦,性寒,归肝、肾二经,药性平和却功效卓著。在中医典籍中,它被誉为祛风湿、通经络、清热解毒、降血压的良药。从风湿痹痛、筋骨无力、腰膝酸软、四肢麻痹,到半身不遂、风疹湿疮等诸多病症,豨莶草都展现出广泛而显著的治疗潜力。现代科学研究证明,发现豨莶草富含豨莶四醇、生物碱、酚性成分、皂苷、氨基酸、有机酸、糖类等多种活性物质,在抗炎、抗过敏、止痒以及扩张血管等方面均有显著效果。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中医药事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迅速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发展道路。1955年,天津市第一中药厂开启了对豨莶丸的剂型改良之路,研发人员历经反复研究和试验,最终攻克了技术难关,发现通过“乙醇加热提取两次,水煮一次”的现代工艺,能够高效、精准地提取豨莶草中的有效成分。最终,他们成功将传承千年的豨莶丸,创新性地转化为现代液体制剂——豨莶液,赋予古方新的生命。
作为新剂型,豨莶液相较于传统的豨莶丸,具有显著的优势。液体制剂省去了传统丸剂在体内的崩解、溶解过程,使得有效成分能迅速被吸收,药效得以快速发挥。对于急需缓解症状的患者而言,这意味着更快的起效时间。不仅如此,豨莶液在储存、运输、剂量精准控制及服用便捷性方面也展现出显著优势。它无需复杂的煎煮,只需按量服用,契合了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需求。如今,豨莶液凭借其卓越疗效与便捷性,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腰膝酸软、四肢麻木等多种病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