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上有个神秘的地方,被多次提及,它富饶强大,像中国。但却没有一本史书完整、准确地记录过他的位置。说他在西方,在“西海”以西,去这个国家要跨过茫茫“西大海”,短则数月,长则三年,这个国家叫“大秦”。
现在,“大秦”就是“古罗马”已是普遍共识,都认为古罗马是丝绸之路的终点。即使已形成共识,但每个人心里都在犯嘀咕,如果说“丝绸之路”的终点是“古罗马”,而“古罗马”又那么难到达,怎么做生意呢?
这里有太多的疑惑,“西海”到底在哪里?为什么“古罗马”的人长相和史书描述得不一样?既然“古罗马”会养蚕织锦,为什么还要中国的丝绸呢?
故事要从张骞出使西域开始说起,他一共出使西域两次,第一次只到了“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四个部落,但听闻了另外五、六个部落,“黎轩”就是其中之一;第二次出使,他派了很多副使前往“安息、奄蔡、黎轩、条枝、身毒”等国,但他们是否到达“黎轩”,没有记载。《史记》只记载了“安息、条支”的位置关系,在《史记·大宛列传》中,说:“条枝在安息西数千里,临西海。暑湿。耕田,田稻。有大鸟,卵如瓮。人众甚多,往往有小君长,而安息役属之,以为外国。国善眩。安息长老传闻条枝有弱水、西王母,而未尝见”。这段文字说明当时有人到过“条支”,还听“安息长老”介绍了一些“条支”的传说。
《史记》没有提到“大秦”。但将“条支”的位置介绍得很清楚,临“西海”,又热又湿。耕田务农,有稻子,有一种大鸟,生的蛋很大,像瓦罐一样,有弱水和西王母。“弱水”是指浮力极小,连大雁的羽毛都无法漂浮的水流,“鸿毛不浮”是弱水的标志性特征。郭璞在注释《山海经》、《淮南子·墬形训》等文献中反复强调这一特征,既是对弱水物理特性的夸张描述,也暗含“不可渡”的险恶的提示,指出水流浮力太弱,船只无法航行,入水即沉,是天然的阻隔。“西王母”在《山海经》中是“半人半兽”的形象,在《穆天子传》中是“帝”的妹妹,被派往西域驻守的氏族首领。按照《史记》记载,“条支”应该是农耕文明,不是游牧部落,是西王母的地域范围。
接着便是甘英出使“大秦”的故事。甘英的行程被记载在班勇的《西域记》中,不过《西域记》现已失传了,好在《后汉书·西域传·安息国》摘录了班勇《西域记》的部分内容,让我们得以了解甘英的情况,“和帝永元九年,都护班超遣甘英使大秦,抵条支。临大海欲渡,而安息西界船人谓英曰:‘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三月乃得渡,若遇遟风,亦有二岁者,故入海人皆赍三岁粮。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英闻之乃止”。这里说甘英到了条支,在安息西界的船夫欺骗或恐吓下,放弃了出使大秦。甘英作为西域都护府的掾史,主要负责协助班超处理政务、文书往来、出使联络等事务,具备丰富的西域出使经验,竟然连“条支”都没有抵达,或许他是综合考量了航海风险、后勤保障以及外交使命后,做出的谨慎选择,也可能是被船夫的言辞所蒙蔽。
甘英面临的大海是什么海呢?三国时期魏国的鱼豢,在《魏略·西戎传》里对大秦有颇为详尽的记载,原书已佚失,但部分内容被裴松之在《三国志注》里引用,得以留存。《魏略·西戎传》记载:“大秦国,一号犁靬,在安息、条支、西大海之西,从安息界安谷城乘船,直截海西,遇风利二月到,风迟或一岁,无风或三岁。其国在海西,故俗谓之海西”。这里清晰表明“大秦”位于“安息”、“条支”的西边,在大海的另一侧,行程和甘英听说的一样。关于“西大海”,有观点认为是“地中海”,有的说是“黑海”,也有说是“里海”。不管什么海,那里已经可以跨海航行了,而且主要动力是来自风,不过航海水平应该很低,几乎有去无回。
如果“西大海”是地中海,那么甘英就到了“古罗马”的领地,因为按照西方叙述,那时地中海的东岸属“古罗马”管辖;如果是“黑海”,即使渡不了海,也可以翻山越岭抵达,毕竟从中原到“安息”翻过的山太多了,什么山都见识过了;如果是“里海”,就更不可能了,里海周边的情况中国使者很熟;
1885年,德国学者夏德发表《大秦国全录》,认为甘英面临的“西大海”,不可能是“黑海、里海和地中海”,一定是“波斯湾”,所以“大秦”应在叙利亚一带,按照这个说法,“条支”就是阿拉伯半岛了,但是阿拉伯半岛只热不湿,也没有农耕,与张骞的使者描述得完全不一样;
20世纪初,日本学者白鸟库吉认为“西大海”是“红海”,“大秦”应该在“红海”西面的埃及,而埃及的亚历山大,Alexandria略去a和s等音,就读成Lekan,就是《后汉书》的“黎轩”,而东汉的时候,埃及、叙利亚都是罗马的领地。法国学者伯希和支持白鸟氏的观点,白鸟和伯希和是20世纪汉学界的学术权威,他们以“黎轩”就是“亚历山大”立论,支持“大秦”即“古罗马”的说法。按照这个结论,甘英已到达西奈半岛,也已经到达“古罗马”的领地,也就是“大秦”了。
《后汉书》记录大秦国“地方数千里,有四百余城,小国役属者数十”。《三国志注》记录大秦国“国有小城邑合四百馀,东西南北数千里”。《魏书》记录大秦国“地方六千里,居两海之间”。这些记载说明“大秦”地域广大,符合这个特征的,有“中南半岛”、“印度次大陆”,“阿拉伯半岛”、整个“非洲”以及“美洲”,至于“利比利亚半岛”、“亚平宁半岛”、“巴尔干半岛”,体量都太小了。“中南半岛”方位不在西面,肯定和他没关系。
《魏书》还记载了“大秦”的一个地理特征,“海西东各有一山,皆南北行”。“阿拉伯半岛”临“红海”的西侧是“阿拉伯高原”,应该是南北走向的,然而临“波斯湾”的东侧就没有山脉了;“印度次大陆”被“德干高原”填满了;非洲的东南部整个都是高原,由“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南非高原”构成,没有东西各一条山脉的特征;北美洲的西边是“洛基山脉”,东边是“阿巴拉契亚山脉”,几乎都是南北走向的;南美洲西边是“安第斯山脉”,东边是“巴西高原”上的“曼蒂凯拉山脉”,也基本是南北走向。
由此可见,“大秦”有可能在美洲大陆,如果“大秦”在美洲大陆,那“西大海”就是“大西洋”。
有一幅图,叫《四海华夷总图》,现藏于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绘于明世宗嘉靖十一年,就是1532年,是章潢编纂的《图书编》中所附的世界地图,章潢说《四海华夷总图》的确切来源,只在地图中标注“此释典所载,四大海中南赡部洲之图,姑存之以备考。”
图中位于中央的是欧亚大陆和非洲,北冰洋被称为“北海”,大西洋被称为“西海”,印度洋被称为“南海”,太平洋被称为“东海”,按照这张图,“四海之内皆兄弟”,“四海为家”,“放之四海而皆准”……这些成语瞬间就明白了,“四海”实际是指“四大洋”。在图左偏中下的位置,清楚的标注着“大秦国”,应该位于如今的南美洲。
![]()
四海华夷总图
如果大西洋是“西海”,渡海确实要两个月到三年,而且确实不一定能回来,如果因此甘英出使“大秦”失败,就情有可原了。而且越想越象,不仅地方足够大,而且居两海之间,西边是“安第斯山脉”,东边是“曼蒂凯拉山脉”,基本上是南北走向的。
《后汉书》记录“大秦”有“邮驿”制度,“列置邮亭”,《三国志注》说大秦“十里一亭,三十里一置……邮驿亭置如中国”,中国是“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三十里一个驿站”,确实一模一样。不但制度一样,驿站的样子还跟中国一样,传递信息的方式跟中国也一模一样,“旌旗击鼓,白盖小车”。“旌旗击鼓”是最原始的“旗语”和“摩尔斯码”。让十万火急的信息可以在亭驿之间极快的传递。“白盖小车”则是秦汉时期低级官员用的“轺车”,车顶盖是显眼的白色。这是一种轻便快速的车辆,一般用在邮驿、追捕、办案或为官方车队开路。类似现在的警车。中国应该派考古队去南美探索一下,看看是否还有遗存。
《三国志注》里,裴松之记录了“大秦国”房屋的造型,“公私宫室为重屋”,意思是公家的宫殿和民间的大室是“重屋”。而《考工记》里记载“殷人重屋”,中国至少在商朝时,“重屋”这种建筑形式就已经有了。“重屋”就是双层屋顶的房屋,是高规格建筑的典型形制,看来大秦与中国是一直有文化交流的。
裴松之在《三国志注》中记录了大秦的一些植物,有“松、柏、槐、梓、竹”等等。在欧洲、西亚、中东、北非这一大片地区,是没有“槐、梓、竹”的。“槐树”代表性的植物有“国槐”和“刺槐”,“国槐”原产地是中国,“刺槐”原产地是北美东部和中美洲。“梓树”的所有品种的原产地都在中国,除了中国以外,北美有一个梓树的近亲叫“黄金树”,花和叶片跟中国的梓树几乎一样。在中国,梓树和桑树一起,共同构成了故乡的象征,“桑梓”就是故乡的意思,“大秦”也有“桑梓”,美洲也有“桑梓”!这就对上号了。再说“竹”,这是中国的文化象征,全世界有三大竹子原产地,一个是东亚和东南亚,第二个是非洲中部(或许是西王母带去的),第三个就是南美洲。据说槐树、梓树、竹子和桑树,这四种植物在17到18世纪曾被欧洲大规模引种。当时欧洲有一股崇尚中国审美的风潮,槐树引种成功了,并培育出了新的园艺品种,1608年英皇詹姆斯一世引种桑树,结果搞错了树种,导致第一次丝绸本土化失败,闹了一个大笑话。
《旧唐书》有关于大秦“装束”的记载,“其王冠形如鸟举翼,冠及璎珞,皆缀以珠宝,著锦绣衣”,意思是王冠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冠和璎珞上都点缀着珍珠宝石,身上穿着绣有精美花纹的丝绸衣物。这种装扮和印第安人几乎一模一样。
![]()
印第安人
西晋的时候,嵇含写了一本书,叫《南方草木状》,里面列举了好几种来自大秦的植物,几乎每一种都原产于美洲,现在原产地被中东、西亚的其他物种冒用了,或用移栽后的产地替代了,不过有一种,嵇含不但给出了名字,还指出了这种植物是移栽的,这种植物叫“指甲花”,也叫“散沫花”。书中记录,“胡人自大秦移植于南海”,从哪来,引种到哪里,说得非常清楚。但到了现代,关于这种植物的各种传说五花八门。什么印度人5000年前就拿它当染料,用来做绘画颜料,说它原产自东非和东南亚之类......事实是,“散沫花”属于“千屈菜科”的落叶灌木,喜热喜湿,极不耐寒,温度低于15摄氏度就会冻伤,低于五度就会冻死,它只可能原产于热带地区,而且应该是高温高湿的热带雨林,引种也只有类似的气候地区才能种活,地中海气候、热带沙漠气候是无法满足这种植物的生长环境的,东非属于热带草原气候,旱季明显,自然条件下散沫花很难存活,所以真正的原产地也不可能是东非。
这个散沫花到底原产于哪里呢?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花卉教研室主编的《中国常见花卉图鉴》给出了答案,“散沫花”原产于美洲热带!
真相只有一个,它就在那里。你可以信也可以不信,有人会反复地告诉你,“大秦”就是“古罗马”,不可能在南美,绝对不可能在南美!
然而,我今天列举的证据,不论多么离奇,多么难以置信,那都是真相。真相是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的。
“大秦”是“古罗马”是彻头彻尾的谎言!真相是中国人布满了整个地球,美洲大陆上生活着中国人,非洲也生活着中国人,殖民主义不但屠杀了大量海外的华人,还隐瞒了历史,篡改了历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