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他是马相伯,生前饱受非议、背负骂名,死后却被尊为民族脊梁,孤独地走过百年岁月,世人曾讥讽他如“丧家之犬”。
在时代的风暴与误解中踽踽独行,他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黑暗与冷眼,却始终未曾放弃一个信念——为积弱的中国点燃一束光。
![]()
1840年,马相伯出生于江苏丹阳的一个天主教家庭,自幼受洗入教,取名若瑟。五岁起便进入私塾攻读四书五经,十二岁时怀揣求知之心,独自徒步数百里前往上海,考入法国耶稣会创办的徐汇公学。
他在徐汇公学潜心修习二十余载,1862年正式进入徐家汇小修院,随后升入大修院深造。其间,他广泛涉猎神学、哲学、数学与天文知识,并精通多国语言,逐渐成长为学贯中西的杰出学者。
1870年,他成功获得神学博士学位,被授予司铎圣职,正式加入耶稣会,不久后更出任徐汇公学校长,成为教会教育体系中的核心人物。
![]()
然而平静未久,1876年一场灾荒打破了他内心的安宁。他主张组织赈灾救助百姓,却与教会高层意见相左,争执无果。性格刚烈的他愤然脱离耶稣会,辞去神职还俗于世,但内心对信仰的虔诚从未动摇。
![]()
告别教会后,他投身外交与洋务运动。自1876年起,随李鸿章出访日本、朝鲜、美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参与多项重要外交事务,足迹遍及东西半球。
甲午战败后,他作为翻译亲历《马关条约》谈判现场。因条约屈辱至极,割地赔款令举国愤慨,许多人将怒火倾泻于他身上,斥其为“卖国贼”。最令他痛心的是,亲生母亲至死未能谅解,临终前拒绝与他相见。
![]()
清廷推行新政期间,他曾试图为北洋水师筹措海外资金,专程赴美奔走,却遭朝廷猜忌而功败垂成。理想破灭之下,他心灰意冷,毅然辞官归沪,决意另寻报国之路。
回到上海后,他不再眷恋仕途,转而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1900年,他将自己位于松江、青浦的三千亩田产悉数捐出,作为创办“中西大学堂”的基金,并立下契约,声明永不收回。
![]()
1903年,震旦学院正式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由民间自主创办的现代大学。他亲自担任院长,提出“崇尚科学、注重文艺、不讲教理”的办学宗旨,倡导学生自治,鼓励独立思考。
可好景不长,1905年教会意图干预教学管理,强行掌控校政。马相伯坚决反对——教育应服务于国家而非宗教势力。于是他率领全校师生集体退学,在废墟之上重建新校,命名为复旦公学,寓意“复兴中华、重振震旦”,即今日复旦大学之前身。
![]()
1925年,他又参与创办辅仁大学,为中国高等教育再添一座学术高地。他始终坚持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理念,亲自讲授拉丁文与哲学课程,培育了一代又一代栋梁之材,蔡元培、于右任、邵力子、竺可桢、李叔同皆出自其门下或深受其影响。
![]()
除了兴学育人,每逢国难当头,他也从不退缩。辛亥革命爆发后,孙中山特邀他出任南京首任市长;此后他还曾任江苏都督府内务司长,并一度代理北京大学校长职务。
九一八事变时,他已是九十一岁高龄,仍拄杖奔走呼号,呼吁全民抗日。他撰写《为日祸告国人书》,发起成立救国会,通过书法义卖筹集十万元巨款支援前线将士。
![]()
1936年“七君子事件”发生,七位爱国人士被捕入狱,他闻讯立即公开发声:“我愿以我之头颅担保彼等清白!”不顾年迈体衰,竭尽全力声援营救,震动全国。
1937年淞沪沦陷,上海失守,他被迫离乡避难,辗转流徙,最终抵达越南谅山,在异国他乡度过生命最后两年。
![]()
1939年4月,举国上下为其庆祝百岁诞辰,国民政府、中共中央纷纷致电祝贺,教皇亦特颁嘉言,称其为“国家之光,人类之瑞”。
然而这份荣光转瞬即逝。同年11月4日,这位百岁老人在越南谅山溘然长逝。弥留之际,他紧握身边人之手,喃喃低语:“我不过是一条狗,叫了一百年,终究没能把中国唤醒啊。”
![]()
如今,他的墓园静卧于上海宋庆龄陵园之内,绿树环绕,肃穆安然。他的一生跨越晚清、民国直至抗战烽火,始终以“毁家兴学、教育救国”为己任,面对山河破碎,从未停歇脚步。
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奠基之路,深深镌刻着他的身影;那些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精神风骨,也延续着他不屈的灵魂。可惜的是,时光流转,他的名字正渐渐湮没在历史尘埃之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