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不少消费者都反映,自己在直播间网购后发现问题想要维权时,却陷入到一个被精心设计的“迷宫”——商家的注册主体、签约主体和收款单位各不相同,有的交易甚至涉及多家关联公司。这种“分身术”式的运营模式,导致消费者在寻求售后时常常被“踢皮球”,甚至压根找不到售后,最终面临被拉黑、维权无门的困境。
法治网记者注意到,如今在一些网络平台上,出租营业执照的信息大行其道。这些帖子公然宣称可以提供各类营业执照,花300元就可以租赁一个,用于直播、电商平台注册、引流,并强调注册流程“简单快捷”。这背后藏有哪些玄机?此类行为是否已涉嫌违法?如果违法,甚至已侵害到消费者权益,相关平台又该担何责?记者就此展开调查。

“只需300元便可租用营业执照”
![]()
法治网记者在某社交平台以“出租执照”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瞬间便出现大量相关信息。此类帖子大多以“闲置营业执照出租”为引流点,评论区中咨询租赁细节、问价的用户不在少数。
记者随机联系上一位声称“有多个营业执照”的卖家。该卖家称,只需花费300元便可长久租用营业执照,可被用来网店注册。而当被问及“是否会被相关部门查处”时,该卖家表示“不做违规行为就不会有问题”,还透露自己手上有科技、贸易等类型的空壳公司执照,并且“都很干净”。
![]()
法治网记者以需要注册服装类网店为由添加卖家微信后,对方在了解用途后,随即发来相关贸易类公司的营业执照,并直言租用后可直接用于网店注册,全程未对租用方的情况进行了解。
![]()
法治网记者调查发现,除了有卖家声称可以出租营业执照外,有的账号还声称大量收购营业执照。据其中一位商户表示,他们是跨境电商科技公司,需要租赁大量营业执照用于注册亚马逊等跨境平台账号,同时也会注册国内的一些短视频电商平台。当记者询问具体运营情况及风险时,对方一边用“签订合同、合法经营”承诺消除记者顾虑,一边以“合作客户多”的说法来试图打动记者。该商户还表示,店铺注册后只用来推流,不会用来收款。
随后,对方发来一份合同,在其中约定,营业执照被用来为该商户的客户注册电商店铺使用。出租方同时还需要提供身份证等信息,并配合该商户进行注册等操作。
![]()
![]()
对此,记者致电相关平台,客服表示:对于此类帖子可以尝试进行举报,相关专员会进行审核,而对于“平台是否注意到该现象”“该现象是否涉嫌违规”等问题,则未予明确答复。
“通过租赁他人营业执照和身份信息注册电商账号,不仅扰网络市场秩序,更对消费者权益构成威胁。”《法治日报》律师专家库成员、北京炜衡律师事务所刘宏岩律师表示,除《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第十条规定的不需要进行登记的情形外,网络交易经营者应当依法办理市场主体登记。上述买家通过大量租赁营业执照进行经营,涉嫌违反《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属于无照经营。

黑猫投诉上,600余条售后“踢皮球”投诉
法治网记者注意到,在黑猫投诉平台上,直播电商注册主体和实际运营团队、收款单位不一致现象尤为突出,有多达600余条相关投诉。其中,有消费者反映,一些商家在出售产品后即销声匿迹;还有的商家注册主体、签约主体和收款单位各不相同,交易涉及多家关联公司。这种“分身术”式的运营模式,导致消费者在寻求售后时常常被“踢皮球”,甚至压根找不到售后,最终面临被拉黑、维权无门的困境。
![]()
![]()
一位消费者投诉称,在某平台看到“AI智能变现”直播,先被收取69.9元入门费,随后在微信私域中被诱导缴纳2980元成为“合伙人”,之后又被要求交2000元保证金参加线下会议。结果课程内容仅为几个录播视频,助教随后失联,承诺的退款也迟迟未到账。
更令人困惑的是,授权书上的公司名称与收款单位、签约主体完全不一致,消费者维权时甚至找不到真正的责任方。
![]()
![]()
另一位消费者则表示,之前看到某知识付费商家宣传“快速盈利”“100%接单”“终身推荐就业”承诺,没想到付款后竟发现收款主体是陌生企业而非某知名大平台;从广告推广运营、前期对接到9.9元体验课引流以及正式培训费收款方,再到后期服务的班主任,整个过程竟涉及五家不同公司主体……
“如此种种‘专业陪跑’‘拆分式运营’,不过是无资质团队上演的虚假宣传闹剧,凭借‘换个马甲继续骗’的伎俩,让消费者掉入付费即踩坑的恶性循环。”有消费者说道。
![]()
![]()

租赁营业执照,已形成黑灰产业链
“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通过租赁他人营业执照和身份信息注册电商账号,建立起“账号注册-违规投放-封号换壳”的完整链条,利用空壳公司外壳从事各类违法经营活动。商家在私域直播、短视频平台肆意虚假宣传、售卖违规产品,后续一旦出现问题,又可通过快速更换账号主体、营业执照做到“金蝉脱壳”。消费者一旦掉入这样的陷阱,面对注销营业执照的“僵尸号”,维权之路往往困难重重。”《法治日报》律师专家库成员、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周垂坤律师说。
事实上,网上出租营业执照、非法引流乱象,早就有迹可循。
据法治网此前报道,今年3月,浙江宁波象山警方在调查过程中发现,部分短视频账号通过频繁更换绑定的营业执照信息,持续在平台投放壮阳类违规广告。据调查,涉案人员金某在网络平台上专门寻找出售他人营业执照、身份证等信息的“上家”,利用这些非法获取的证件材料注册广告账户,为不法商家提供违规广告投放和引流服务。一旦账号因发布违规内容被封禁,金某立即通过更换账号注册主体信息或重新注册账号的方式“换壳重生”,继续从事违规广告投放。目前,相关嫌疑人已被提起公诉。
“大量获取、购买公民个人信息进行账户注册的行为,可能涉嫌违反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对于利用技术手段恶意批量注册账号的行为,则可适用于刑法第二百八十五条第三款的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工具罪予以规制。”周垂坤提醒,一些直播电商动歪脑筋试图通过租赁营业执照注册店铺而逃避责任的想法并不现实。商户应合法诚信经营,不要触碰法律底线。

未尽审核义务,平台该担何责?
当消费者遇到商家“借壳”营销、“换马甲”等类似情况时,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周垂坤建议,消费者可以固定证据进行维权。同时,还可以追究直播平台未尽到审核义务而导致消费者受损的责任。“电子商务法第八十条规定,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未履行核验登记义务、未对违法情节采取必要的处置措施,或未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的,将会被进行处罚。”他说。
此外,监管部门也应进一步加强监管和打击力度。刘宏岩律师表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六十九条规定,伪造、涂改、出租、出借、转借营业执照的,由公司登记机关处以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为加大监管力度,相关部门可推广统一主体标识,将主播的真实身份与平台账号绑定,虽处私域,亦能精准定位责任方;建立商品信息、快递单号、支付信息的全链条绑定系统,实现问题商品“秒级”溯源,让违规商品无处藏身;同时,严格审查市场主体申请简易注销时的承诺,对承诺不实的依法严惩股东,对于依职权注销的“僵尸”主体,也应明确原股东不能逃避违规责任;将实施欺诈行为的主播、商家及其实际控制人列入“黑名单”并在各平台间共享,实施联合惩戒。
“唯有消费者、平台、相关部门共同努力,堵塞漏洞,才能根治这种乱象,让换马甲者无处可逃”。刘宏岩说。
来源|法治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