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人才测评的时候,你最怕什么?
不是价格,不是流程,而是心里那个“咯噔”一下的疑问:“这玩意儿,到底准不准?”
是啊,如果测评结果跟“星座运势”一样,看起来头头是道,用起来却对不上号,那不仅是浪费了钱,更可能让你在关键的招聘或晋升决策上走弯路。
那怎么判断它靠不靠谱呢?别听销售怎么吹,你只需要抓住下面这三个硬核指标。它们就像测评工具的“体检报告”,看懂了你就是内行。
想象一下,你有一把皮尺,今天量身高是175cm,明天量变成178cm,你会怎么想?你肯定会把这有它自己想法的破尺子扔了。
人才测评也是同样的道理。信度,衡量的是测评工具的稳定性和一致性。一个信度高的测评,就像是一把精准的尺子,无论何时、何地、由谁来测,只要被测者本身没有发生巨大变化,结果应该是大致相同的。
它主要回答一个问题:测一次,能作数吗?
怎么判断?
通常我们用“重测信度”来衡量。简单说,就是让同一批人,在间隔一段时间后(比如两周),再测一次。如果两次结果高度相关,那就说明这把“尺子”很稳,结果可靠。
如果一个测评工具连“信度”都保证不了,今天测出来是“领导型人格”,下周测出来变成“辅助型人格”,那它基本可以归为娱乐范畴了。
现在,你手里换了一把非常稳定的尺子,每次量身高,结果都分毫不差。但问题是,你想测的是一个人的体重…… 这把尺子再稳定,也毫无意义。
这就引出了第二个,也是最核心的指标——效度。效度衡量的是测评工具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即“它是否测到了它想测的东西?”
他主要回答一个问题:测出来的东西,是我想要的吗?
比如,你想测评一个人的“抗压能力”,结果测评报告通篇在讲他喜欢独处还是社交。这效度就有问题了。一个高效的测评,必须能够精准预测或反映其在真实工作场景中的表现。
怎么判断?
效度的验证方式很多,但对于企业应用来说,最硬核的是“效标关联效度”。说白了,就是看测评得分高的人,在实际工作中是不是真的绩效也高。如果能证明这一点,那这个测评的效度就非常“能打”。
你终于有了一把又稳又对的尺子,量出来某人身高是175cm。但新的问题来了:175cm,到底是高是矮?
你不知道,因为你没有参照系。在中国成年男性中,这可能是平均水平;在职业篮球联盟里,这简直就是“矮个子”。
常模,就是这个参照系。它是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样本群体(比如“互联网产品经理”、“三年经验销售专员”)在测评中的得分分布情况。它的意义在于,把一个人的原始分数放到对应的群体中去比较,告诉你“他处于什么位置”。
它主要回答一个问题:这个分数,意味着什么?
怎么判断?
问一下测评供应商:“你们的常模群体是谁?更新频率如何?”一个优秀的测评,会提供细分、精准且时常更新的常模。如果一个测评只用一套模糊的“通用常模”来解读所有岗位,那它的参考价值会大打折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