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 | 史墨弦 编辑 | 史墨弦
《——【·前言·】——》
在中国历史上,“皇位”这两个字背后藏着太多血雨腥风。
父子兄弟之间,为了那把龙椅,翻脸比翻书还快,流血斗狠仿佛家常便饭。可奇怪的是,三百多年的宋朝,赵家宗室却安安稳稳过完了自己的日子,没闹出什么祸端。
别人家兄弟打得你死我活,大宋皇族却能避开这场宿命的劫难,这到底是运气好,还是赵家有什么独门的规矩?
![]()
![]()
赵家规矩立得早
赵匡胤本不是生来要做皇帝的人,他家在北方只是小地主,父亲当过后汉的军头,兵荒马乱里走南闯北。打到后来,跟着郭威、柴荣一帮人闹过政变。
赵匡胤小时候不懂事,骑马射箭学得早,脾气也倔。等长大了,才发现官场上的水比他想象的还要深。陈桥兵变那天,天还没亮,他就被部下推着披上黄袍。从此人生逆转,可身边的兄弟一个个都成了他要提防的人
![]()
他见过太多的皇室家族互相残杀。前朝的唐太宗,玄武门门口杀了亲哥哥亲弟弟,才坐上皇位
赵匡胤看得清楚,这一招用一次还灵,谁要是再走老路,迟早也是祸根。
那时候,唐朝的宗室子弟,只要稍微有些能耐,都有机会分封称王,结果导致地方割据,兵权在外。后宫争宠,外戚干政,全都没管住自己的兄弟,反而让家里变成了火药桶
![]()
赵匡胤一登基,第一件大事就是“杯酒释兵权”。他把原先手里有兵的功臣、兄弟,统统请到家里喝酒,一杯接一杯,喝着喝着,把他们的兵权要了回来。
你们有官做,有钱拿,有爵位享受,但别动兵权的心思
从这以后,宋朝宗室的日子变了样。家法里写得明明白白,宗室可以分封,可以享福,但不许掌兵权,不许外出任要职。谁敢和大臣走得近,谁敢拉帮结派,都得小心被秋后算账。这样做,未必每个人都服气,但日子久了,大家都知道天花板在哪,谁也不敢乱动。
![]()
后来的宗室,听见“宗正寺”这仨字,心里都跟打鼓似的。宗正寺成了专门管赵家人的衙门,事情大了要禀报皇帝,日常管吃管喝管出行。连婚姻都得宗正寺点头,生了孩子还得报上去登记。这种细致入微的家法,比谁家都严
赵家还学聪明了。为了防止人多心乱,他们还把各房兄弟分散到不同地方住,不让大家扎堆。南宋时候,有一部分宗室干脆被安排到外省,外地宗正司继续监管,别想回京城“打听消息”。这样一来,宗室子弟们活得像温水里的鱼,有温度没活力,但安全。
谁想搅局,都是先被制度圈死,连想闹都没门
![]()
![]()
宗室待遇看似优厚
到了宋朝,赵家族人越来越多。宗室子弟生得快,养得多,到后来取名字都成了难题。大宋的“赵不”字辈名字,就是因为族谱里太多人,已经没地方起新名了,只能随便找些字头来拼。
宋太祖当年分封的几个兄弟,后来分出几百支,光是“赵不愚”“赵不尤”“赵不弃”这种名字就一大把
![]()
可别以为人多势众就有话语权。这些宗室生活虽体面,实际处处被管着。宗室子弟从小进宗学,学诗书、学礼仪,满七岁就赐个将军头衔,表面风光。实际上,这只是一个能领工资的编制,没有实权。
更严的是,只许在宗室内部担任虚职。就算参加科举考了状元,顶多给个文官,想升到宰相都难。像赵汝愚,确实是赵家人里最出挑的一个,中进士、当上了丞相,可没多久,就被当权者以“宗室不宜居高位”为由贬死在外地
![]()
宗室想外出做官,必须层层申报审批。能外派做官的,基本都是闲职、散职,或者边远地区的事务。到了关键岗位,特别是有兵权的地方,绝对轮不到宗室去
有一阵金兵南下,朝廷实在没人,才让宗室赵构出来顶大梁。这是非常时期的特殊情况。常规之下,宗室想做地方主官,皇帝手下的禁军将领,门都没有。
宗室在婚姻上也被限制得很严。女儿们最多嫁给文官,谁要是想跟地方武将结亲,宗正寺立刻过问。公主们从唐朝风光的“开府设官”地位,一下子降为只能管家务的小角色。家里请几个下人,生活虽然舒坦,但和外面政事完全脱钩
![]()
宗室的俸禄也被做了精心设计。不能像以前一样,大封土地、允许开府收税。宋朝宗室的“福分”,更多是一份体面的津贴。比起普通百姓,这当然是福气;但跟前朝那些能呼风唤雨的亲王比起来,这点权利连个浪花都翻不起来
宗室们活得久了,大家都明白,皇权在天上,宗室在地上。安安心心过日子,才是自保之道。
偶尔有人想“出头”,立马就有人来敲打。想拉帮结派?人刚聚齐,外派任命就到了,分到各地,掀不起波澜。谁要是有野心,想仿效唐代藩王,家法规矩摆在那里,一查就是大事
![]()
![]()
宗室之“无祸”背后
三百多年的宋朝,宗室没闹出一次内乱,并不是因为家家都讲道理,兄弟都仁爱,而是整个赵家被“制度”绑得太死。几代皇帝都把“防宗室乱政”当做头等大事
最初,赵匡胤立了家法,不许杀士大夫,不许滥杀宗亲,但对宗室子弟的“看管”更是毫不手软。
大宗正司成了整个皇族的“紧箍咒”。所有宗室的档案、辈分、婚姻、生死,甚至日常活动,都有记录。谁家有喜事丧事,报备不及时,轻则警告,重则贬官甚至流放。宗室之间往来要申报,跟外人结交要小心,遇到敏感时节,比如朝中权力更替、边疆吃紧,宗室们自动“禁足”,不得外出、不得私会
![]()
宗室里有点名气的,比如南宋时的赵士亻褭,刚在朝堂上替名将说了两句公道话,转身就被秦桧盯上,最后贬死外地。还有北宋赵不尤,文武双全,跟岳飞并肩打过仗,眼看前途无量,最后也被收了兵权,贬到偏远地方。朝廷防得紧,谁敢出头,就是“先打板子”
越是这种压抑的环境,宗室子弟反倒学会了安分守己。有的人转而追求书画艺术,比如赵孟頫,成了元朝有名的书法家、画家。
![]()
宗室们看破了“做官无门、领兵无份”,干脆躲开风头,专心治学、教子、做诗。大批宗室隐居乡野,靠着朝廷俸禄安稳度日。偶尔有人出名,往往是以文才、书画传世,而不是政绩。
就算到了大厦将倾的南宋末年,宗室依然没有趁乱作乱。最典型的是崖山海战,大批宗室跟着皇帝一起投海殉国,没有出现造反自立的混乱局面。这种景象,和明清以后的藩王割据、宗室争位形成鲜明对比
宋朝的“无宗室之祸”,说白了,就是因为皇权对宗室的彻底压制、分割和防范,成功地把内部火种提前掐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