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周二晚间,加沙城及周边区域突然响起密集轰炸声。
救援人员和卫生官员很快证实,以色列发动了多次空袭,萨布拉社区的一处住宅被直接击中,四人当场遇难,希法医院附近的空地也没能幸免,院长塞尔米亚随后确认了这一袭击。
在南部城市汗尤尼斯,一辆行驶中的车辆遭遇袭击,五人死亡,其中还包括两名儿童。
![]()
这轮空袭来得挺突然的,但了解背后的脉络后,又觉得似乎早有预兆。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之前就发了声明,指责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违反停火协议,还放话要作出“有力回应”。
而导火索,据称是空袭发生前几小时,以军指控哈马斯武装人员在加沙南部发射火箭推进榴弹,还有狙击手开火射击。
可哈马斯那边马上就否认了,说拉法地区的枪击事件跟自己没关系,还反复强调一直坚守停火承诺。
本来想单纯把这事归为一方违约,后来发现事情远没这么简单,双方各执一词的背后,还藏着一个更难解开的疙瘩。
![]()
人质遗体移交卡壳,到底是谁在“违约”?
这轮局势升级,除了现场的武装冲突指控,更核心的矛盾其实是人质遗体移交的争议。
按照特朗普斡旋达成的停火协议第一阶段内容,哈马斯得归还2023年10月7日扣押期间死亡的以色列人质遗体。
以色列方面说,哈马斯在归还人质奥菲尔・查尔法蒂遗体的问题上违背了承诺,而且以军早在2023年11月就已经找到部分遗体了。
![]()
但哈马斯的反驳也很直接,他们说以色列是故意拖延人质遗体搜寻工作。
不让重型机械进入加沙清理废墟,还限制巴勒斯坦和国际搜救队进入特定区域。
不管哪一方的说法更接近真相,这种互相指责的局面都特别不利于停火协议的执行。
人道主义层面上,遇难者遗体的妥善移交是基本底线,现在这个底线成了互相攻击的工具,受伤的最终还是普通民众。
![]()
加沙卫生部的数据显示,自从10月11日停火协议生效的第二天起,以色列的低强度军事行动就没断过,已经导致90多人丧生。
其中10月19日那次轰炸最激烈,以色列说是为了报复两名士兵在拉法遇袭身亡,可那次空袭造成了约45人死亡。
如此看来,停火协议更像是一纸脆弱的约定,稍微一点摩擦就能引发大规模冲突。
![]()
多方表态各说各理,停火协议还能撑多久?
冲突发生后,各方的表态也挺有意思。
以色列国防部长卡茨态度强硬,直言哈马斯的行为越过了红线,以色列国防军会强力回击,还警告哈马斯要“付出沉重代价”。
而哈马斯则暗示,向以军开火的狙击手可能是极端分子,并非自己的成员,毕竟他们已经给手下下达了严格遵守停火的指令,拖延移交人质对他们进入协议第二阶段没好处。
作为斡旋方的美国,表态就显得有些微妙。
![]()
副总统万斯说“停火协议总体上仍在维持”,没明确把狙击手袭击的账算在哈马斯头上。
国务卿鲁比奥则认可以色列在“面临迫在眉睫威胁且所有调解方均认可”的情况下有采取军事行动的权利。
美籍巴勒斯坦调解人巴巴透露,哈马斯官员已经向他保证,会全力寻找所有以色列人质遗体。
搞不清这些表态背后到底有多少利益考量,但能肯定的是,单纯的口头斡旋已经很难稳住局势了。
![]()
内塔尼亚胡计划周三视察以色列南部的军民协调中心,这个中心是在美国中央司令部支持下成立的,专门监督停火协议执行,这也是他第一次到访这里。
加沙局势走到今天这一步,核心问题还是双方缺乏基本的互信。
停火协议的达成本来就不容易,是多方斡旋的结果,但协议的执行需要双方的诚意。
极端势力的搅局、关键诉求的僵持,再加上外部干预的复杂因素,都让停火协议摇摇欲坠。
![]()
普通人想要的不过是安稳的生活,可在加沙,安稳却成了奢侈品。
国际社会的调解不能只停留在口头表态,得拿出实际的监督和执行机制。
哈马斯和以色列都需要冷静下来,回到谈判桌前解决分歧,而不是用军事行动互相报复。
毕竟,战争没有赢家,持续的冲突只会让更多家庭破碎。
停火协议能不能撑下去,不仅要看各方的政治智慧,更要看他们是否真的把民众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