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体工程学研究院人居环境实验室
以跨学科视角为切入点,学习关中大儒赵润生(字祥林)《革命圣地延安之风水格局》著作,将赵润生“天地人合一”的系统和谐思想、现代人体工程学的人-环境适配理论与中国传统堪舆学的环境选择智慧相结合,聚焦以延安为中心的陕北根据地。通过从宏观格局、中观环境、微观契合三个维度展开深度剖析,论证该区域为何能成为支撑中国革命发展的“宝地”。陕北根据地的地理环境并非以物产丰饶、交通便利为优势,而是在特定历史语境下,其独特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特征,精准匹配了革命力量的生存需求、战略布局与精神构建,实现了环境、人与革命事业的动态和谐,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重要的地理与环境基础。不仅为解读革命历史提供了新颖的学术视角,也为当代区域发展中践行人地和谐理念提供了历史借鉴。
![]()
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历史必然性与诸多具体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地理环境作为重要的物质基础,对革命力量的孕育、发展与壮大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以延安为中心的陕北根据地,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至解放战争初期,成为中国革命的指挥中枢与精神摇篮,其独特的环境价值值得从多元学术视角进行挖掘。
传统风水学说作为中国古代环境选择的智慧结晶,核心在于寻找“藏风聚气”的宜居之地,追求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现代人体工程学则聚焦人、机器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旨在通过优化环境设计提升系统效能与人类福祉,其宏观延伸可解读为区域环境与人群需求的适配性问题。赵润生先生提出的“天地人合一”思想,强调系统观与和谐共生理念,主张顺应自然、利用自然以实现最佳发展状态。
创新性地将这三者融合,以“用赵润生的思想和人体工程学理论正陕北根据地的风水宝地有利中国革命的发展”为核心命题,突破传统历史分析的单一框架,从学理层面与象征意义上深入探讨陕北根据地的环境优势,揭示其与中国革命发展的内在契合性,为理解中国革命的成功逻辑提供新的学术维度。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赵润生的思想
赵润生先生的思想体系以“天地人合一”的系统观为核心支柱,强调自然、人与社会构成相互关联、动态平衡的有机整体。在环境选择与利用方面,其思想主张摒弃对自然的盲目改造与征服,倡导顺应自然规律,充分挖掘自然环境的潜在价值,通过实现人与环境的整体和谐,为人类的生息繁衍与事业发展创造最优条件。这一思想既吸收了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的精髓,又融入了务实的实践理性,为解读人地关系提供了整体性的思维框架。
(二)人体工程学
人体工程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最初主要应用于工业设计与劳动环境优化,核心目标是通过调整人、机器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提升生产效率与人体舒适度。随着学科的发展,其理论内涵逐渐向宏观领域延伸,在区域发展与环境规划中,可理解为区域环境的自然特征、空间布局与该区域内人群的生理需求、心理状态、行为模式及活动目标的适配程度。这种适配性直接影响人群的活动效能、身心健康与目标达成,是衡量区域环境价值的重要指标。
(三)堪舆学
堪舆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先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出的环境选择与布局理论。其核心要义在于“藏风聚气”,认为能够聚集生命能量(“气”)的环境,通常具备背有依靠、前有屏障、水源环绕等地理特征,此类环境被视为有利于居住者的健康、运势与事业发展。但其本质上蕴含着古人对人地关系的朴素认知,其中关于地理环境与人类生存发展相关性的思考,具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
![]()
关中大儒赵润生(中间座位)
二、宏观格局:“藏风聚气”的战略安全空间
(一)堪舆学视角下的地理格局解读
从传统堪舆学说的视角分析,陕北根据地地处黄土高原腹地,以延安为中心的区域呈现出典型的“聚宝盆”地理格局。该区域被横山、子午岭、黄龙山等山脉层层环抱,形成天然的地理屏障;延河、汾川河等河流蜿蜒穿梭其间,为区域提供了稳定的水源。在风水理论中,“山环”能够阻挡外界气流的无序冲击,实现“藏风”的效果,避免生命能量的散失;“水绕”则能够汇聚能量,达成“聚气”的目的,形成充满生机的环境气场。这种山环水绕的地理形态,正是风水学说中理想的区域格局,被认为能够为居住者带来安全与发展的有利条件。
(二)赵润生思想的系统稳定性解读
赵润生“天地人合一”的思想强调系统的稳定性是事物发展的基础,而陕北根据地的宏观地理格局恰好契合了这一理念。群山环抱的自然结构形成了天然的物理屏障,使得该区域在军事上具备显著的防御优势。在土地革命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的机械化部队在崎岖的山地地形中难以展开,其机动性与战斗力被极大削弱;同时,复杂的山地环境也降低了革命根据地被空中侦察和轰炸的概率,为革命力量的隐蔽与保存提供了天然保障。这种相对稳定的环境,为革命组织的建立、革命队伍的扩充以及革命理论的传播创造了安全的基础条件,符合赵润生思想中“寻求稳定、和谐基础”的系统发展观。
(三)人体工程学的资源汇聚性解读
从宏观人体工程学的视角来看,陕北根据地的环境特征实现了资源与革命需求的高效匹配。尽管该区域整体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物产不够丰饶,但黄土高原的土壤条件能够支持小米、土豆等耐旱作物的种植,基本满足了革命队伍的粮食需求;河流提供的水源则保障了日常饮水与农业灌溉。更为重要的是,该区域汇聚了当时中国最宝贵的人力资源——大批追求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志士仁人。在革命理想的感召下,各地的进步青年、工人、农民纷纷奔赴陕北,形成了强大的革命力量。此时风水学说中的“气”可解读为“人心士气”与“革命能量”,而陕北根据地的环境就像一个高效的“过滤器”与“加速器”,筛选出信念坚定的革命分子,并将其凝聚成一股不可阻挡的革命力量,为革命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核心的人力支撑。
![]()
三、中观环境:“背山面水”的实用主义生存空间
(一)风水视角下的人居模式解读
“背山面水”是传统堪舆学说中理想的居住模式,其中“背山”(对应风水四象中的“玄武”)象征着依靠与稳固,“面水”(对应堪舆学四象中的“朱雀”)则代表着生机与开阔。以延安为中心的陕北根据地,其人居环境完美契合了这一模式。当地的传统民居以窑洞为主,大多依山而建,背后的山体形成了天然的“靠山”;而窑洞前方则往往面向河流或开阔的河谷地带,形成了“面水”的格局。这种人居布局在堪舆学说中被认为能够承接天地灵气,为居住者带来好运与安宁。
(二)赵润生思想的人地适配解读
赵润生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利用自然以实现人地和谐,陕北窑洞的建造与使用正是这一思想的生动实践。当地民众与革命者充分利用黄土高原的地质特征,挖掘窑洞作为居所,无需大量砍伐木材,既减少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又实现了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利用。这种与自然环境高度融合的居住方式,体现了“天地人合一”的核心理念,实现了人类居住需求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共生,为艰苦条件下的革命与生活提供了可持续的人居解决方案。
(三)人体工程学的实用功能解读
从人体工程学的角度分析,陕北窑洞的“背山面水”布局具备显著的实用价值,完美适配了革命者的生存与工作需求。
1. 温度调节功能:陕北地区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少雨。窑洞依山而建,土壤的隔热与保温性能良好,形成了“冬暖夏凉”的内部环境。这种自然调节温度的特性,减少了恶劣气候对革命者生活与工作的影响,降低了因气候不适引发的疾病风险,有助于保持革命队伍的战斗力,在物质条件匮乏的年代,为革命者提供了相对舒适的生存空间。
2. 军事防护功能:窑洞的建筑结构具备天然的防空与防御优势。厚实的黄土墙壁能够有效抵御炮弹与炸弹的冲击,在国民党军队的轰炸中,窑洞成为革命者与民众的天然防空洞,极大地保障了革命领导机关、部队与当地群众的生命安全。这种兼具居住与防御功能的建筑形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对人居环境的优化设计,充分体现了人体工程学中环境适配需求的核心原则。
3. 资源与交通功能:“面水”的布局不仅为居住者提供了便捷的水源,满足了日常饮用、洗漱与农业灌溉的需求,保障了基本的生存供给;同时,河谷地带形成的相对平坦的区域,也成为了根据地内部的交通要道。这些交通线便于革命队伍的内部流动、物资运输与信息传递,提升了革命组织的运作效率,为根据地的日常管理与军事行动提供了重要的交通支撑。
四、微观契合:“人地和谐”的精神锤炼与制度实验空间
(一)堪舆学视角下的“地灵人杰”解读
堪舆学说主张“地灵人杰”,认为优良的环境能够滋养出杰出的人才与伟大的事业。以延安为中心的陕北根据地,尽管自然条件相对艰苦,但独特的地理与人文环境孕育了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革命人才。在这片土地上,党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也涌现出了无数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人物。这种“地灵人杰”的现象,从风水学说的角度来看,正是环境与人类事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体现。
(二)赵润生思想的精神与环境统一解读
赵润生“天地人合一”的思想强调环境与精神的统一,而陕北根据地的环境特征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形成了高度契合。陕北艰苦的自然环境,如同一块“磨刀石”,锤炼了革命者的意志品质。在物资匮乏、条件恶劣的环境中,革命者们始终坚守革命理想,形成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优良传统。这里的“人体工程学”已超越了单纯的生理舒适层面,延伸到心理与精神的适配领域。简单、质朴、坚韧的环境特征,与中国共产党当时提倡的革命精神高度契合,过滤掉了投机分子与意志薄弱者,留下了信念最坚定的革命力量。正如赵润生思想所倡导的,人与环境的和谐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更体现在精神层面的共鸣。在陕北根据地的十三年里,党如同一条“大黄龙”在此孵化成长,带领中国人民逐步走向独立与解放,实现了“站起来”的伟大目标。
(三)人体工程学的社会系统优化解读
从宏观人体工程学的社会系统视角分析,陕北根据地的环境为中国共产党的社会改造实验提供了理想的“受控环境”。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隔绝了外界的干扰,使中国共产党能够相对独立地推行自己的政策主张,开展大规模的社会改造实践。大生产运动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激发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解决了根据地的物资短缺问题;整风运动则整顿了党的作风,提升了党的凝聚力与战斗力。这些实践可以看作是一场大型的“社会人体工程学”实验,其核心目标是优化“人-社会-环境”这一复杂系统的效能,通过调整社会结构、规范人的行为、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使整个根据地系统能够高效运转,为革命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
![]()
五、结论
通过将赵润生“天地人合一”的系统和谐思想、现代人体工程学的人-环境适配理论与中国传统风水学说相结合,从宏观格局、中观环境与微观契合三个维度,对陕北根据地为何能成为有利于中国革命发展的“风水宝地”进行了深入探析,得出以下核心结论:
陕北根据地的“堪舆学”价值并非源于传统意义上的物产丰饶与交通便利,而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其独特的地理与环境特征与中国革命力量的生存需求、战略布局、精神构建形成了高度适配。从宏观层面看,群山环抱、河流环绕的“藏风聚气”格局,为革命力量提供了稳定安全的战略空间,实现了资源与人力的有效汇聚;从中观层面看,“背山面水”的窑洞人居模式,兼顾了温度调节、军事防护与资源获取等实用功能,为革命者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从微观层面看,艰苦的环境与革命精神高度契合,同时为社会改造实验提供了相对独立的空间,实现了精神锤炼与制度优化的双重目标。
这套环境系统(堪舆学)以其内在的地理与生态逻辑,契合了赵润生“天地人合一”的系统和谐思想,同时实现了环境与人的最佳匹配(人体工程学),为革命种子的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提供了最适宜的土壤。这一研究视角揭示了中国革命的成功不仅源于先进的理论指导、坚强的组织领导与广泛的群众基础,也包含着对地理环境的深刻理解与成功运用。这种人地和谐的智慧,既传承了古老的东方环境哲学,又与现代的人本设计思想相通,为当代区域发展中如何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共生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启示。
内容说明:文中图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