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从桂林县城走出的“90后”女数学家,正以卓越的学术成就征服全球数学界。
10月27日至28日,中国青年数学家王虹先后斩获两项国际数学大奖——被誉为“华人菲尔兹奖”的ICCM数学奖金奖和被视为菲尔兹奖风向标的塞勒姆奖。
这位34岁的数学家在短短两天内包揽这两项殊荣,创造了华人数学家的新纪录。
王虹的学术成就令人瞩目。2025年2月,她与合作伙伴约书亚·扎尔用一篇127页的论文,宣告证明了困扰数学界上百年的经典难题“挂谷猜想”。这一突破性成果让她成为全球数学界瞩目的新星。
![]()
双奖含金量:从塞勒姆奖到ICCM金奖的含金量
塞勒姆奖设立于1968年,专门表彰40岁以下在傅里叶分析及相关领域取得突破的学者。这一奖项的权威性源于其惊人的“预测准确率”——据统计,从1968年到2024年的56位塞勒姆奖获奖者中,已诞生10位菲尔兹奖得主,比例近五分之一。
华裔数学家陶哲轩便在2000年获得塞勒姆奖后,于2006年摘得菲尔兹奖。在2025年塞勒姆奖公布后,陶哲轩第一时间发文向王虹表示祝贺。
而ICCM数学奖金奖被誉为“华人数学界的最高荣誉”。这一奖项由著名数学家丘成桐发起,每三年评选一次,与菲尔兹奖一样限定45岁以下学者。
王虹能在同一天将这两项大奖收入囊中,意味着她同时获得了国际数学界和华人数学界的最高认可。在ICCM数学奖评审委员会中,不乏菲尔兹奖得主森重文、西蒙·唐纳森等世界顶尖学者,保证了奖项的学术权威性与国际公信力。
![]()
学术传奇:从挂谷猜想到菲尔兹奖热门
王虹的学术道路堪称传奇。她1991年出生于广西桂林平乐县沙子镇的一个普通教师家庭。16岁时,她以653分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后因对数学的热爱转入数学科学学院。
2011年从北大毕业后,王虹先后在巴黎综合理工学院、巴黎萨克雷大学深造,最终于2019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多元的学术背景为她后续研究提供了独特视角。
王虹的主要研究领域为调和分析与几何测度论。2025年,她与约书亚·扎尔合作完成的127页论文《三维空间中凸集联合体的体积估计与挂谷猜想》,宣布证明了三维挂谷猜想。
挂谷猜想这一难题源于1917年日本数学家挂谷宗一提出的问题:在平面上,长度为1的线段旋转180度所需的最小面积是多少?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困扰了数学家百余年。
王虹的证明解决了三维情形下的挂谷猜想,即任何三维挂谷集的Minkowski维数和Hausdorff维数都等于3。这一突破被陶哲轩盛赞为“几何测度论领域的里程碑”。
![]()
中国数学的崛起:从跟跑到并跑
王虹的成功不是孤例。在她之前,一批华人数学家已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2000年前后进入北大数学学院的“黄金一代”,如许晨阳、恽之玮、袁新意等人,已在国际数学界取得显著成就。
与此前许多中国数学家不同,王虹这一代学者展现了新的特点:他们既受益于中国扎实的基础教育,又通过海外深造接触到国际前沿研究领域。这种“本土培养+海外淬炼”的模式培养出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数学家。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与王虹同获ICCM数学奖金奖的邓煜、袁新意也均是北大校友,形成了华人数学界的“北大星光组合”。这反映了中国顶尖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显著成效。
更令人振奋的是,王虹已于2025年9月正式出任法国高等科学研究所数学学科终身教授。该机构是数学和理论物理领域的世界顶级研究机构,在历任13位数学领域的终身教授中,有8位获得过菲尔兹奖,占比超过60%。
这一任命不仅是对王虹个人学术成就的肯定,也意味着中国数学家已获得国际顶级研究机构的认可。
今年6月,王虹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举办数学讲座,现场座无虚席。北大数学科学学院研究员韦东奕连续多天端坐第一排听讲,并在课后与王虹探讨问题。这一场景被在场学生记录下来,成为中国数学界一个标志性画面。
放眼未来,2026年国际数学家大会将公布新一届菲尔兹奖获奖名单。许多学者认为,王虹是这一数学界最高荣誉的最有力竞争者之一。
从丘成桐1982年首获菲尔兹奖,到陶哲轩2006年再度折桂,再到今天王虹的崛起,华人数学家正在世界数学版图上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以上内容版权归属「iNews新知科技 」所有,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