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透明导电氧化物(TCO)作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的基底,长期以来被认为具有良好稳定性,因此其对器件寿命的影响常被忽视。
本文武汉大学方国家、新加坡国立大学侯毅、意大利技术研究院Annamaria Petrozza和武汉纺织大学陶晨等人揭示了氟掺杂氧化锡(FTO)在工作应力下存在不稳定性,加剧了PSC的稳定性问题。为解决该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种通用的界面工程策略:采用可扩展的热蒸发结合自然氧化方法,形成原子级键合的氧化钇(Y₂O₃)层,以增强FTO的结构稳定性。蒸发的钇有效锚定了FTO中的部分晶格氧,防止元素解离。此外,Y₂O₃在粗糙FTO表面实现了保形沉积,提高了界面粘附能,建立了有效的离子扩散和载流子非辐射复合损失屏障。该策略显著增强了PSC的结构完整性,大幅提升了操作稳定性。未封装的器件在连续光照1200小时后性能损失可忽略不计。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正置(n-i-p)结构中实现了26.48%(认证效率26.12%)、倒置(p-i-n)结构中26.34%、叠层结构中28.47%的光电转换效率——均为各自类别中已报道的最高效率之一——充分证明了该策略的强通用性与商业化潜力。
研究亮点:
揭示FTO基底不稳定性,提出Y₂O₃界面强化新策略:
首次系统指出FTO在工作条件下会发生离子扩散与元素解离,提出通过热蒸发+自然氧化形成原子级键合Y₂O₃界面层,显著增强基底稳定性。Y₂O₃层兼具强键合、高阻隔与光学透明性:
Y₂O₃与FTO形成更强Y–O键(iCOHP=2.91 eV),粘附功提升至6.86 J/m²,有效抑制F、O、I离子互扩散,同时其宽禁带(5.7 eV)与匹配折射率保障高透光。实现高效率与高稳定性兼备,具备强通用性与产业化前景:
未封装器件在1200小时连续运行后效率几乎无衰减;在n-i-p、p-i-n及全钙钛矿叠层结构中分别实现26.48%、26.34%与28.47%的高效率,展示出广泛的器件适用性与商业化潜力。
![]()
![]()
![]()
![]()
![]()
Wang, H., Ge, Y., Shao, W. et al.Yttrium oxide engineered substrate enables improved durability for perovskite solar cells. Nat Commun16, 9508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64548-y
学术交流QQ群
知光谷光伏器件学术QQ群:641345719
钙钛矿产教融合交流@知光谷(微信群):需添加编辑微信
为加强科研合作,我们为海内外科研人员专门开通了钙钛矿科创合作专业科研交流微信群。加微信群方式:添加编辑微信pvalley2024,备注:姓名-单位-研究方向(无备注请恕不通过),由编辑审核后邀请入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