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国际仲裁界传来一则重磅消息,中国白银有色集团旗下的TwangizaMiningSA,准备就5月的武装抢劫事件起诉刚果(金)政府,索赔7000万美元。
这起发生在南基伍省Twangiza金矿的劫案,不仅导致500公斤黄金失窃,还有价值500万美元的设备被洗劫一空。
袭击者是当地活跃的反政府武装M23,这个被七国集团谴责“受卢旺达支持”的组织,已在刚果(金)东部搅动数十年战乱,而这场博弈的结果,将深刻影响全球投资者在动荡地区的权益边界。
![]()
刚果(金)的金矿
500公斤黄金+500万设备被抢!中企仲裁已在路上
2025年5月,刚果(金)东部的战火蔓延至南基伍省的Twangiza金矿。
反政府武装M23趁乱占领矿区,将仓库中囤积的500公斤黄金洗劫一空,同时损毁、盗走了价值500万美元的采矿设备,按当时国际金价计算,仅黄金损失就达7000万美元。
涉事企业TwangizaMiningSA并非无名之辈,其实际控制方是中国A股上市公司白银有色通过旗下香港子公司白银国际投资控股。
![]()
白银有色集团
这起劫案发生在M23与政府军的新一轮冲突期间,彼时该武装刚在1月表态愿与政府对话,2月就因持续进攻遭七国集团联合谴责。
直到10月停火协议达成,矿区才恢复控制,但损失已无法挽回。
目前企业已启动不可抗力条款,并正式准备向国际仲裁法庭提起诉讼,要求刚果(金)政府承担赔偿责任,这起看似单一的抢劫事件,正升级为中企与主权国家的法律博弈。
![]()
刚果(金)总统齐塞克迪
中企在刚果金不是“野蛮挖矿”,有证、建配套还帮社区
黄金被抢后,有声音质疑中企在战乱地区采矿的合理性,但事实是Twangiza金矿的运营完全合规。
企业持有刚果(金)政府颁发的合法采矿许可证,这是当地矿产开发的法定凭证,也是后续仲裁的关键依据之一。
在基础设施投入上,中企远超“挖矿回本”的短期思维,除了建设采矿场、输电线路等生产设施,还配套修建了员工宿舍、食堂、医疗点等生活设施,形成完整的运营保障体系。
![]()
中企在非洲
这种“生产+生活”的投入模式,在紫金矿业的哥伦比亚武里蒂卡金矿项目中也有体现,后者同样为矿区配套了安保与民生设施。
此外,TwangizaMiningSA在运营期间,还参与修建了矿区附近村庄的净水厂,解决了3000余名村民的饮水问题,还资助当地学校添置教学设备。
这些举动打破了“外资只图资源”的刻板印象,也让武装劫掠造成的损失更显不公,为后续仲裁奠定了道义基础。
紫金矿业
动乱地区为啥不撤?背后是中国新能源的“钴命脉”
面对武装袭击的风险,中企为何选择留守而非撤离?答案藏在刚果(金)地下的“黑色黄金”,钴资源里。
作为新能源电池的核心原材料,钴的战略价值堪比石油,而刚果(金)独占全球78%的产量和56%的储量。
中国的新能源产业链早已与这片土地深度绑定,全球80%的钴精炼产能掌握在中国企业手中,华友钴业、洛阳钼业等龙头企业的生产,完全依赖刚果(金)的原料供应。
![]()
华友钴业
若因武装袭击撤离,意味着主动放弃新能源产业链的上游话语权,2025年刚果(金)实施钴出口配额制后,中国进口量已减少60%,供应缺口本就扩大至2.3万吨。
在这种背景下,坚守合法矿区并通过仲裁维权,成为保障供应链安全的必然选择,中企的“不撤”,本质是对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坚守。
![]()
中企在非洲
告赢的把握在哪?国际先例+条约撑腰,不是瞎告状
中企敢对主权国家提起仲裁,绝非意气用事,而是有扎实的法律依据和先例支撑。
核心依据是国际投资条约中“东道国保护义务”条款,企业与刚果(金)政府的合作协议中,也明确约定了政府对矿区安全的保障责任。
国际仲裁史上,类似案例早有定论,1981年,美国阿姆科公司诉印度尼西亚政府案中,印尼军方协助合作社驱逐企业管理人员,仲裁庭裁定印尼政府“未履行保护义务”,构成间接违约。
![]()
白银有色集团
更近的例子是紫金矿业,其哥伦比亚子公司因政府未能阻止非法采矿,向ICSID提起仲裁并获支持。
中企的维权步骤也极为严谨,在提起仲裁前,已依法启动“不可抗力条款”,这一操作既符合合同约定,也为损失认定提供了法律基础。
仲裁焦点将集中在“政府是否尽到合理保护义务”,而非追究M23的责任,毕竟正如国际仲裁惯例所示,主权国家不能以“无力管控武装”为由推卸责任。
这些法律准备,让维权从“讨说法”变成“讲法理”。
![]()
反政府武装M23
仲裁能成吗?这3个因素决定结果
尽管法理站得住脚,但仲裁结果仍受多重因素影响,首要变量就是刚果(金)政府的赔偿能力。
该国2025年实施钴出口配额制后,财政收入已受影响,而此前AVZ仲裁案中,刚政府关联企业仅需支付4246万美元违约金就显吃力,7000万美元的赔偿对其仍是压力。
其次是国际仲裁庭的裁决倾向,从ICSID过往案例看,仲裁庭既尊重东道国主权,也重视投资者合法权益。
![]()
国际仲裁庭
阿姆科案耗时11年才最终裁决,可见此类案件周期长、程序复杂,中企需做好长期准备。不过紫金矿业在哥伦比亚的仲裁进展顺利,显示资源类案件的维权成功率正逐步提升。
最后是证据的完整性,中企需提交采矿许可证、安全保障协议、损失清单、政府未履职的沟通记录等关键证据。
紫金矿业在哥伦比亚仲裁中,正是凭借与政府的安保协议及多次沟通记录,才占据主动,若证据链完整,将大幅提升裁决对中企有利的概率。
![]()
国际仲裁庭
结语
主权国家不能以“内乱”为由逃避外资保护义务,刚果(金)东部30年的战乱难以瞬间终结,但中企的仲裁行动,正在为这片“非洲火药桶”里的资源合作,注入法治的确定性。
无论最终结果如何,这场“法律亮剑”都已写下重要注脚,中国企业的全球化,不再是只懂“埋头干活”的沉默者,而是懂得用规则捍卫利益的成熟参与者。
而这,正是中国从“资源进口大国”迈向“全球资源治理参与者”的必经之路。
信息来源:刚果面临有关金矿遭劫掠的索赔
全球仲裁评论 2025-10-22
![]()
信源截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